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历史 查看内容

正视历史,从各种被赋予“正义性”的诡辩当中探究其深层原因

2021-11-2 07:38| 发布者:ixemaqsx| 查看:257| 评论:0

摘要: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经历过几次重大转变,如今提起日本对于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更多的时候并不是非常的正面、积极,与此同时,因为近代时期日本对于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在中国大地上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经历过几次重大转变,如今提起日本对于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更多的时候并不是非常的正面、积极,与此同时,因为近代时期日本对于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在中国大地上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中日之间更是常常存在很多争议、讨论以及敏感的话题。

实际上,在古代时期,日本对于中国的认知不仅不是蔑视的态度,反而是非常敬重和尊崇的,中国的孔孟之学奠定了日本政治思想史的基础,一直到明治维新时期,中国依然是日本人眼中的“圣人君子之国”,而非后来所宣传的那般“肮脏”和“污秽”,在《东京日日新闻》中,中国人就曾被辱骂为“劣等动物”,“安于肮脏生活”,“住在充满粪尿的街上,也能吟唱‘异乡馥郁满城如春’”,这些不仅打破了中国原本的“圣人君子之国”的形象,更是成为被日本嗤笑的话柄。

正视历史,从各种被赋予“正义性”的诡辩当中探究其深层原因

随着几次重大事件的发生,日本对于中国的认知也逐渐发生着转变,日本的“中国观”不仅逐步从敬仰变成蔑视,甚至还以此为由发动过数次战争,然而,令我们感到难以置信和理解的是,这些战争的性质在日本人看来非但不是“侵略”,反而是“替天行道”的“正义之战”。

那么,究竟为什么日本对华的态度和认知会几经转变?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些转变?日本对华观与侵华政策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王美平博士通过《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一书,将这其中的“前因后果”清晰客观、有理有据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她以大量的日文原始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纵向流程性与横向专题性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实证主义与比较史学的方法,梳理了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各界对此期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策,以及对华认知的转变过程、原因等等,深入剖析中国的“反日”与日本的“厌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正视历史,从各种被赋予“正义性”的诡辩当中探究其深层原因

在《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中,甲午战争与九一八事变是王美平博士着重探讨的两个日本对华认知的重大转折点,这是因为,日本的对华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会受到来自国际性影响的重大事件的作用,其中,近代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甲午战争以及九一八事变——“甲午战争不仅是日本的对华观从古代的‘慕华观’转为近代‘蔑华观’的分水岭,而且是世界的对华观与对日观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同时也成为触发中国开始全面建设近代国家的动因”,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十五年战争的开端与标志,此后日本走上侵华战争的不归路”。

在这两大转折点中间的风云变幻的三十年里,日本的经济与政治不断地飞速发展,而彼时中国的进步人士也逐渐觉醒,整个国际环境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在种种影响的相互作用下,中日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也面临着更多的可能。

作为一苇可航的邻居,作为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两个国家,中日双方对于历史都该予以相对正确、客观的理解和正视,敢于面对错误和弊端;对于现状和未来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及展望,这也是作者写著这本书作的初衷,她在书中非常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通过解析近代日本的对华认知,把握当今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来龙去脉,以资缓解中日政治摩擦、化解历史积怨、加强中日相互理解,以对构建互信、和谐与理智的中日关系有所裨益”,同时,也以大量翔实的史料来加以论证,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期间的一桩桩一件件重要历史事件,作者逐一分解开来,讲清说明,每一个方面、每一种观点都清晰列出,其中的是非曲直自然一目了然。

在中国方面,作者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按照民族主义的觉醒划分为五个阶段逐一进行阐述,以甲午战争为起点,从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列强瓜分中国时期,到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末新政改革时期以及后来正式进入辛亥革命之后,再到经历了反日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普遍觉醒期,直至国民革命觉醒期,在这五大阶段中中国分别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而日本对于各个问题也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对策,以此构成其对华观的核心内容。

正视历史,从各种被赋予“正义性”的诡辩当中探究其深层原因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舆论的力量,其实在近代日本对华观的演化过程中,“民间舆论”也曾是一把隐形的“利器”,譬如当时日本大多数主导民间舆论的知识分子,就曾用“文野之战论”赋予甲午海战这样一场极具侵略性质的战争以“正义性”,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的诡辩,在当时却以甲午战争“是文明开化之谋求者与阻碍者之间的战争”的说法让这场侵略战争的胜败被冠冕堂皇地宣扬成“文明之胜败”,不仅在日本民间极具煽动性,甚至蛊惑了很多当时的进步人士,而当时中国军队的纪律涣散、官员的腐败无能,无不被日本加以大肆宣扬、丑化,作为“日本文明、中国野蛮”的论证,以及战争“正义性”的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早在19世纪80年代既已兴起“东亚盟主”意识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更是认为该将长期主导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中国取而代之,由此而衍生的“中国亡国观”、“中国分割论”、“中国保全论”等各种观点开始逐渐产生。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应明确的道理,但是,这并不能用来作为“改造落后国家”的口号而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更不是以推动文明进程、建立国际秩序为掩体的诡辩。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日本对华观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正视曾经的自视过大、故步自封所带来的落后,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