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自驾丙察察线——再也不想来第二次的精彩体验!”第四天:露营点——目若村——嘎达牧场——察隅 “从此心中无烂路” 在帐篷中迎来水音鸟鸣,新的一天依旧让人充满期待。 把行李装车后我们继续旅程。 峡谷里的植被原始到令人惊叹,虽然有少量被砍伐的痕迹,但厚实的苔藓、笔直的苍天古树和点缀其中的粉蓝色河水还是让我们一路惊艳。峡谷里的路面情况比昨天更糟糕,车开得再慢也把人颠得七荤八素,不过相较于惊悚的悬崖绝路,穿行在绿野仙踪般的山谷里还是让人舒心不少。 峡谷之后一路上行,很快又恢复成狭窄的悬崖土路,路面情况越来越糟,靠悬崖一侧的路面随时可能发生塌陷和滑坡,一路颠簸中,我们逐渐靠近了今天的第一个垭口,风越来越大,天空飘起小雪,气温骤降。 从露营点到察隅,我们需要翻越3个雪山垭口,虽然海拔不算很高,但路面的糟糕程度超乎意料,天公不作美,阵雨小雪不断。 翻过垭口以后,车队进入了乱石滩中的土路,满眼尽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灰白碎石,一路下行很容易打滑,途中我们还遇到了几名骑行者,在高山冷风中奋勇直冲,山涧里有水量稀疏的小溪流淌。 山下是目若村,能进行简单的补给,因为要赶路因此我们并未做停留,前方是一片宽广的草原,黑色的牦牛群点缀其中,两畔山峦相伴,可以看见草场上有不多的野花星星点点。 天开始下雨,只是小雨,却大大加剧了道路的泥泞程度。海拔落差不到的高山草甸上,错乱排列的溪流把原就不明显的泥路冲刷的更加惨不忍睹,近半米深的大水坑随处可见,若是下车行走,严重的水毁道路能让人直接把脚陷进泥里,车队小心翼翼的行驶,一个急弯处前方的草原上出现了一潭翡翠般的小湖,在四周秋季彩色植被的点缀下极致秀美。 接下来要翻越第二个垭口,一路上山,松软湿滑的泥路被压出了深深的车辙印,路面狭窄还微微向悬崖外侧倾斜,我们车辆的底盘高度不够,两道车辙印中间凸起的部位足以磕碰到底盘使车辆悬空。而在这样的路面上,想要避开车辙印中间的凸起部位是不可能的,路面本身仅有一车之宽,要骑在路肩上行走没有任何余地,即便是路面稍宽的地带能够骑在路肩上行走,也要冒转向稍有失控而整车滚下悬崖的风险。虽然经验老道的驾车师傅当即决定硬着头皮擦着底盘熬完这一程,但在这时间和害怕都被无限延长和放大的瞬间,短短的几百米路程还是成为了这趟旅程中让我最为揪心的噩梦。 风雨过后自然是应该见见彩虹的,果然,晴雨不断的山谷里,一段绚丽的彩虹悠然的出现在车窗外,惊艳之余更有劫后余生的激动和感慨,垭口简陋,只有几条经幡历经风雨,天越来越黑,我们顾不得休息,急忙下山奔往最后一个雪山垭口。 万万没想到,我们在最后一个垭口遭遇了暴雪,车灯的照射下,鹅毛般的雪片劈头盖脸的往下砸,万幸的是温度足够低没有让迅速覆盖起来的雪层融化成泥水和冰,雪花随巨大的山风乱舞,每个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死死的注视着前方和四周。极度小心的行驶,我们终于到达了垭口,不巧却遇上了两辆体格庞大的货车,这一次错车几乎耗费了近一个小时,经验丰富的货车司机主动让路,但道路本身极度狭窄而天气的恶劣让人甚至看不清道路边缘的范围。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垭口,暴雪和泥泞中,车队的驾车师傅通过对讲机互相进行交流和指导,终于安全的完成这一次艰难惊险的错车。下雪山以后,大家默契的把车短暂停靠,抽支烟长舒一口气,在心里默默的庆幸又度过了一次险情。 日修拉雪山距离察隅已经很近,穿过一片和上午风格类似但路面更加颠簸刺激的原始森林后,车窗外出现了一盏孤零零的灯光,这是一个兵站,距离察隅不过19公里,也是从这里开始,平整的柏油路将一直通到拉萨,300余公里丙察察线的艰难和惊险,终于被我们淋漓尽致的体验完了。 穿越攻略:钢架桥露营点—24km—锯木厂—25km—第一个垭口—16km—目若村—16km—嘎达牧场—35km—雪山垭口—51km—察隅 这一天需要翻越3个雪山垭口,路面情况比丙察段还要糟糕,天气多变,高寒大风,就算是看上去平坦的高山草原,路面也是最糟糕的水毁道路,上几个垭口的路面极度狭窄,路面向外侧倾斜情况不容小觑,湿滑泥泞的路面容易导致车体横滑,离合器损坏,油耗基本要增加3至4倍,所以之前提到过一定要在正规加油站准备好备用油,察瓦龙乡虽然可以买到私油,但油品质量难以保证。 如遇极端天气,可考虑在目若村住宿一晚,条件很差,最好自备干粮。 第五天:察隅——然乌(约170Km) 移步换景的塞外江南 察隅或许才是西藏真正的江南,平均海拔2300米,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察隅藏语意为“人居住地”,它是西藏重要的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察隅的鼎鼎大名多年来似乎都和旅游、风光没有太大关系,除了交通条件的限制之外,复杂的边境状况让游客对这里望而却步。 争议不断的“麦克马洪线”让这个同印度及缅甸接壤的边疆小城多年来迷雾重重。察隅县城往南四十多公里就是这条纷争不断的边境线,人烟稀少,地况复杂,在地图上几乎没有具体的地名的标注和路线信息。 察隅还在1950年8月15日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为8.5级,震中烈度12度,极震区内房屋全部倒平,山川移易,地形改变,多处山峰崩塌堵塞雅鲁藏布江,这次地震还引起了严重的次生灾害。墨脱至四境间数百公里的山间路径崩塞,连日飞尘蔽日,烟雾弥漫。 半个多世纪的疗伤让劫后重生的察隅重新恢复出惊人的美景,多年的人迹罕至让这里最大程度的保持了民俗和自然风光的原生态,连绵宽广的雪山群和云层相连,触手可及的近,特殊地质环境造就的高山和草原下是湖泊相伴,深秋的彩色树林妆点着正在晾晒青稞的藏族村庄,一步一景,一景一境。 沿着柏油道路轻松行驶约170公里后,从岔路口右拐走上然乌桥,前方就是然乌镇,从这里开始,汇合川藏南线和滇藏线,正式走上了318国道的康庄大道。 好了,从这里开始318的通途大道随便走吧~走过丙察察,通麦都算高速公路了~ 穿越攻略: 严格意义上说,丙察察线是在2009年3月才正式贯通,而这样的贯通也不过是一条相对完整的简易道路的开通。 虽然丙察察的艰险道路不过三百公里,但这条穿越线路上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险情,最有可能遇到的险情是塌方和滚石滑落。由于这条穿越路线根本不属于任何一种等级的公路,路面及其简陋粗糙,只能算得上在马帮踩出的路面基础上稍微拓宽一点而已。许多路段基本就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个凹痕来能使车辆勉强得以通过。由于当地的地理条件复杂,天气又变幻无常经常下雨,许多路段上方岩壁上的石块已发生松动随时随地都会塌方滚落。 另外一个随时会遇到的路况险情就是路面经常呈二十几度的斜坡向悬崖一侧倾斜。许多路段都由于塌方和滚石的不断滑落,堆积成为一个个路面的大斜坡,路面本身仅仅只有一车之宽,当车辆通过斜坡路面时,整个车体会向悬崖一侧形成非常大的倾斜度。再由于行车时车体就来回晃动,稍不谨慎车体就会由于重心偏移失控而整个车身滚入悬崖下方。大多数的惊险很难用镜头记录,但驾车人都表示最危险的路段根本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更多时候,坐车比驾车更加辛苦和胆战心惊,因为视觉的不同,我坐在副驾驶座感觉无数次车已经悬空或者正在往悬崖下冲。 路况的恶劣超乎预料,很多越野爱好者都说这近三百公里的穿越线,基本上会遇到所能想得到的各种复杂和恶劣的路况条件,泥泞陷车,连续弹坑,巨大陡坡,滚落石块,碎石打滑,转向死角等路况在旅途中比比皆是,行车速度根本无法加快,许多路段你只能将车速降低到步行的速度通过。 把车辆武装到牙齿并非玩笑,穿越过程中车辆底盘的高度对于顺利完成穿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底盘离地间隙高度走这条线路等于冒险,即便能走下来对底盘的损伤也将会非常严重。300公里的剧烈颠簸对于车辆的底盘和悬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没有足够的底盘强度,一趟穿越跑下来足以使车辆底盘被颠簸的变形。另一种情况时油底壳容易破损漏油,造成车俩抛锚。 虽然我们这次是车队穿越,但经验之谈是最好不要大车队同行,因为很有可能会被卡死在路上。绝大多数路面仅仅只有一车的宽度,只要遇到会车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好在这条线上的车辆极少,没有多少过往的车辆,但每次会车都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通过。大型车队需要互相顾及,行动迟缓,大大延长了在路上的时间。 一句玩笑话,一直觉得丙察察线应该改名叫“嘣嚓嚓”,这样的声响贯穿全线,每一声都是底盘的哀嚎。丙察察线的惊险程度不可小看,和常规的滇藏、青藏、川藏南线之类的进藏线根本不是一个等级,而另很多人胆寒的新藏线,更多的也是因为极高的海拔以及气候环境令人望而却步,一马平川的路况和简陋马道的丙察察线也无法相比。惊险和刺激固然另人向往,但提醒每一个心已在路上的小伙伴,还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能将天堂般的美景和体验收纳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