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邻居小欣带娃去公园玩,刚下过雨的路面上有很多处水坑。小欣的儿子欢欢是个精力十足的3岁宝宝,看到水坑头也不回的就冲了过去,小欣在他背后徒劳的喊着:“停,别去!”但小家伙还是义无反顾的跳进了水坑,之前还不忘带着得意的表情回看我们一眼。 小欣彻底崩溃,大叫着跑去把娃“捞”了起来,然后一边擦鞋一边细数,自从孩子进入叛逆期,越管越不听话。最可气的是,在家里的法国婆婆不仅不帮着她教训孩子,还不咸不淡的丢一句:“你该把他的生活还给他!” 我记起大概六七年前,一本叫做《法国妈妈育儿经》的育儿书火遍朋友圈。一位闺蜜把书推荐给我的时候说:“这大概就法国女人永远都不会失去自我的秘密。”或许,这本书恰恰是闺蜜婆婆育儿观点的最好注脚。 为什么管的越多,孩子难管?
作者用了三四章的篇幅去解释,法国孩子之所以更懂事儿,恰恰是因为法国妈妈并没有特别去“管”他们。而随着宝宝来到叛逆期,我们随时随地的“管教”才是激起他们对抗欲的“罪魁祸首”。 首先,过度关注在暗示孩子:你不行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妈妈,因为全职在家照顾宝宝,很容易就将孩子的表现和个人成功联系在一起。有一次带Tim去戏剧课,课上有位宝宝比较腼腆,到了介绍自己的环节,老师邀请了几次,他都不愿意站到中心。那位妈妈在门外看的非常着急,赶紧进门去把宝宝推到了中心,让他做自我介绍。 其实这种严重的“越位”行为,本身就是孩子唯唯诺诺的诱因,因为过度的干涉实际上就是在暗示:你不行,必须要我帮忙。 其次,过度关注传达出不信任 文章开头,邻居小欣的儿子还没有跳进水坑,小欣就已经在喊“停住”了,言下之意:“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像我们约定的那样躲开水坑的。”对于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期的孩子而言,这无异于一种挑衅,你不让我跳,我偏要跳给你看。 最后,父母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 除了越位和全方位灌输孩子以外,我们还容易陷入因为焦虑,而在孩子身边“疯狂输出”的误区。比如我一位闺蜜,她总觉得自己家女儿社交能力差,恨不得在每一个需要和别的小朋友交流的场合去指导女儿,也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我们说女儿社交差。无形之中,她将自己对女儿社交的担忧,传递给了孩子,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指导,女儿越是紧张,最后干脆不再愿意主动跟别的小朋友交流。 试试法国妈妈“去中心”育儿法跟邻居小欣妈妈一起带娃时,她总是在“吐槽”自己的法国婆婆。比如别人婆婆都帮忙带孩子,她却在小欣坐月子时候去环球旅行。比如住在儿子家里,自己的房间还要锁门等等。作为“吃瓜群众”,时间长了竟然开始羡慕小欣的婆婆了,而法国婆婆妈妈保持自我,还能教育出懂事儿孩子的方法就藏在这本书中,一言以蔽之“不以孩子为中心”。 1、妈妈才是老板
作为妈妈,我们每天都会被各种育儿信息包围,潜移默化中就会有一种错觉, 仿佛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所以相当一部分妈妈过得小心翼翼,把孩子当做生活的重心,却深陷焦虑:自己脾气越来越坏,宝宝越来越不听话。 然而在这本书的美国作者眼中,法国妈妈却很擅长在孩子面前一遍遍重申自己的权威,有很多事情压根没商量。这就相当于给孩子划定了言行的界限,同样地,妈妈也能更好地控制情绪,给他们应有的自由。 2、让孩子学会“等待” 有次我们几个闺蜜正在下午茶聊天,孩子们在一边的儿童乐园区域玩耍。闺蜜晨子的女儿在围栏那边喊:“妈妈!妈妈!”闺蜜几乎是跳起来就冲了过去,回来后才跟我们解释,不过是一个玩具掉外面了需要捡。这也就是为啥,当妈后我们想要有个像样的聚会都难。 法国孩子却必须学会等待,比如像上面那种局面,如果是一位法国妈妈,就会对自己家孩子说:“等一下,我正在聊天。”让孩子们学会适度等待,是为了教会他们尊重成年人。我们总是再讲尊重孩子,要给他们成长的空间,但如果自己的生活空间都不断被破坏,有怎么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呢? 3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正如邻居的法国婆婆所说,法国父母给孩子划定界限,并且尊重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能过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品位和爱好,也有对世界的独特体验。比如跳水坑这件事儿,完全是人身自由,只是他需要自己穿着湿掉的鞋子回家,并且把鞋处理干净。 如果在这些小事儿上可以放开手,孩子就会变得更独立,内心的能量用在做事情上,而不是跟父母对抗。 成长的动力是信任娃的幼儿园离家很近,只需要穿过小区就到了。有一次他对我说:“妈妈,我长大了,可不可以自己去幼儿园?”我和先生纠结了很久,决定同意后,悄悄跟在他后面。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孩子确实已经有这个能力,问题出在现实上,答应他是为了传递我们对他的信任。那天早晨出门时,他表现得活像去开董事会的公司董事长。 其实不以孩子为中心,并不是教大家做自私的父母,而是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尤其在那些他们能控制好自己,可以自己处理的事情上更是如此。因为无论外界如何约束或教养,孩子成长的动力是来自内心的力量,爸爸妈妈的信任感正是驱动孩子成长的要素。 凌晨妈妈来叨叨: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全世界的孩子,几乎都有一样的成长模式。法国妈妈的带娃方式,带给我们育儿中对“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深刻思考,或许真的是一条妈妈放手,宝宝开心的“阳关大道”。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