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酸浆…… 一声声吆喝声回荡在儿时的记忆中。浆面条,以发酵微酸的绿豆浆水为汤用手工擀制面做成的面物。这是流传在河洛大地的传统美食,也是每个河洛人对故乡的深深烙印。 绿豆经过充分侵泡,原本脱水的豆体变得湿润饱满,然后用传统石磨磨制,洁白细腻的绿豆浆汁进过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味甘的豆浆变的酸涩,再随着发酵的进展涩味逐渐消失,剩下的只是发酵后的独特清香与酸味。现在走街串巷的酸浆叫卖声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隐藏在小巷中的“浆坊”,一瓢、两瓢,端着锅或盆或桶把酸浆从浆坊“打”回家。白面和水,擀制切成面条。酸浆入锅上火,在将要沸腾的时候加入适量食用油,不停的用筷子搅拌翻打,在筷子的搅动下酸浆出现丰富的泡沫,直到酸浆沸腾泡沫也逐渐消失。这一步骤至关重要,这个步骤处理不好的浆面条入口会涩涩粉粉的,严重影响口感。手擀面放入沸腾的酸浆,加入芝麻叶,切成丝的红萝卜。面条出锅后在碗里放入煮好的五香毛豆、花生,碎芹菜段,韭菜花酱,最后再淋上一勺油汪汪的油泼辣椒。一碗色香味形俱全的浆面条就完成了。浆面条入口微酸,口感咸鲜,混合着韭菜花的酱香,十分可口。其实隔夜的浆面条加热后会别有风味,面条经过浸泡已经基本烂掉,有种糊涂面的感觉,吃在嘴里酸爽顺口,如果再配上几个油炸馒头片,绝对应了在洛阳流传的那句话:“浆饭热三遍,给肉都不换”。 说起浆面条的起源很多,主要流传的说法是:东汉时期,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兵败被新莽军队追杀。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在洛阳附近见一农户想讨些吃食。农户只有干面数把,隔夜绿豆浆水一钵,主人用浆水、青菜下面,刘秀食之发觉味道味酸,但味道鲜美。光复汉室后的光武帝刘秀食遍山珍海味,却依然怀念落难时所吃的浆面条,就让御厨按照他的回忆制作浆面条。久而久之,浆面条的做法流传到民间,也在河洛大地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