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旅游 查看内容

「旅游随笔」雕刻在摩崖上的北魏王朝 ①

2018-6-8 11:15| 发布者:七克拉蛋糕| 查看:1289| 评论:0

摘要:——膜拜云冈和龙门石窟观感之一(鲜卑族的路线图)2016年秋高气爽的季节,我来到山西大同、河南洛阳,膜拜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对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我不敢说游览,只能说膜拜。大同云冈石窟与 ...

——膜拜云冈和龙门石窟观感之一(鲜卑族的路线图)

2016年秋高气爽的季节,我来到山西大同、河南洛阳,膜拜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对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我不敢说游览,只能说膜拜。

大同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我是膜拜了龙门石窟来云冈石窟的,因为云冈石窟开凿在前,所以本文还是由云冈石窟说起。

大客车刚刚在云冈石窟门前广场上停稳,我就迫不及待下车,举目望去整个云冈石窟像密密麻麻的蜂窝一样遍布于云冈半山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前一个法名叫"昙曜"的高僧塑像,他是云冈石窟的创始人,他是石窟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昙曜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早在唐初已经不详。只记载了他自小出家习禅,品格坚贞,志气高远,风度闲雅。

「旅游随笔」雕刻在摩崖上的北魏王朝 ①

通往云冈石窟的路叫"佛光大道",13对"千佛方柱"分列路两旁,佛教中13代表功德圆满意思,"千佛方柱"高8.73米,每根柱下都有一头沉稳端庄、气势庄严的六牙白象。六牙象是佛教吉祥物,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即佛家的六种修行方式。

离石窟不远,有一个由青砖绿瓦盖建而成的寺庙,四周由水围绕,这座寺庙叫做灵岩寺,又被称为山塘水殿,采用了古代的"龟前戏水,山水朝阳"的建筑风格,古朴疑重,豪华气派。不过进寺的游客很少,大多迫不及待直奔石窟。

走过"佛光大道"过一座桥,一个刻在石头里的王朝——云冈石窟,就在眼前。

据旅游材料介绍: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

13对"千佛方柱"(此照片选自网络)

石窟是依傍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的简称。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石窟历史和文明悠久而漫长, 云冈、龙门凭借独特的石质条件和开凿的政治历史背景而闪烁着鲜明的个性光泽。

云冈石窟、龙门前期石窟,被誉为鲜卑人留给后人的百宝箱。

云冈石窟、龙门前期石窟,被史学家评价为:北魏拓跋氏遗存于人类的一部全石化百科全书。

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不论是旅游还是膜拜,首先要了解其开凿的起因和过程。

「旅游随笔」雕刻在摩崖上的北魏王朝 ①

云冈石窟前面的一条小河(此照片选自网络)

查阅历史资料得知,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这期间,北魏统治阶级大兴佛教,北魏的皇帝们认为,木可焚,金可熔,惟有山石可永久长存,因此,石窟作为佛教的建筑形式,就在北魏全国兴盛起来,而大同(古称平城)作为当时北魏的都城,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在皇家的主持下,集中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交汇、融合、汲取各地艺术风格,开凿出规模宏大,造型多样的云冈石窟。换句话说,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的稳固,倡导民众崇佛向善,以达到减少反抗,收复人心的目的,几乎是举全国财力、人力、物力来开凿石窟。

膜拜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我前从历史材料上对北魏这段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

「旅游随笔」雕刻在摩崖上的北魏王朝 ①

作者走过"佛光大道"在通往云冈石窟的桥上留影

嘎仙洞——云中石室——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鲜卑族拓跋部的路线图,体现了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兴盛历程。

公元4世纪我国北方一个马背民族——鲜卑人,从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旗"嘎仙洞"走来。我去过鄂伦春旗,当地生产的白酒注册商标取名"嘎仙白"。公元386年只有16岁的鲜卑青年拓跋珪即位称代王,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大同)并称帝。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位24年,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从奴隶社会推进到封建社会。他承先启后,力定乾坤,不仅以开国的魄力缔造了一个国家,而且为北魏王朝的隆盛和最终走向汉化,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作了坚实的铺垫。

云冈石窟、龙门前期石窟,以帝王为模本而雕成佛像,把整个拓跋氏的心路历程、北魏王朝的时政气象、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都一一包含其中。

「旅游随笔」雕刻在摩崖上的北魏王朝 ①

历史学家黄仁宇论说"既供美术展览,也是通俗的博物馆",因为它保存了北魏"社会史和经济史上的真迹。"

考古学家阎文儒对此也深有感触:石窟造像艺术今天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这大批造像艺术中,看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习俗风尚,为研究北魏社会形态提供文献上所见不到的实证。

来的云冈石窟前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岁月的沧桑感,石窟雕刻历经1500多年风雨的冲刷、气温的变化,岩体渗水、地震等破坏,许多雕像已面目皆非,有的残缺不全,有的甚至崩塌。应该研究出一个保存保护的科学方法,否则数百年后,那时候的人恐怕只能在电脑里或文字材料上看了。

仔细观察给我的感觉:

一是震撼。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排列约1公里。一公里,不算长,也不算短,我惊叹的是它已经走过了1500多年。

据介绍,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者高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短时间游览只能挂一漏万,我估计除非住在这里的专门研究者,熙熙攘攘的游客没有一个人能看全。

二是高超的艺术性。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每个石窟的佛像和乐伎刻像造型各异,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他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早期的石窟大部分佛像和乐伎刻像的面貌和衣饰上,明显地流露着西域色彩,有的象印度人,有的则象波斯人,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三是满目疮痍的沧桑感,大部分洞窟有风化十分严重,有的佛像面目全非,只有第5、6窟的保存的比较好。据介绍,这是因为在清朝顺治年间由政府主导在这两个窟的外面修建了木质结构的楼阁,所以对石窟及佛像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旅游随笔」雕刻在摩崖上的北魏王朝 ①

云冈石窟、龙门前期的石窟,作为帝王的国家行为,完整地把北魏王朝的百年历史、精神风貌、意识形态、社情民俗,形象化艺术化地缩影、镌刻在一壁岩石之上;把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以及西域人把融合的历史浓缩在了这群洞窟之中。

声明:本人发在头条的文章属于本人原创,摘自网络的图片做了标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评论转发批评雅正,传播正能量,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蒙区汉人,谢谢!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