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洛阳城事 查看内容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命名渊源——洛阳紫微城

2018-7-7 20:18| 发布者:icxin00| 查看:2381| 评论:0

摘要: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被我们所熟知,其实,在隋唐时期的东都洛阳,有个紫微城,为北京“紫禁城”的命名提供了借鉴。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多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 ...

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被我们所熟知,其实,在隋唐时期的东都洛阳,有个紫微城,为北京“紫禁城”的命名提供了借鉴。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多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6年),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登基称帝后下诏迁都洛阳,称洛阳为“东都”。于是,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城,将宫城命名为紫微城(又称紫微宫)。之所以将其命名为紫微城,是因为古人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之处。所以,隋炀帝把宫城命名为紫微城,将其作为天子所居之地,建设于皇城之北,“以象北辰籓卫”,从而命名为紫微城。由于它是隋唐洛阳城宫城,故又被称为紫微宫。紫微宫曾相继成为了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殿和政治中心,更是武周帝国的国家象征。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定都于长安。李世民因忌东都洛阳紫微宫太奢华,焚紫微宫正殿乾阳殿、正门应天门,并将紫微宫改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决定实行两京制,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都,重建紫微宫乾阳殿(建成后改称乾元殿)、应天门。公元690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 定都于洛阳,称“神都”。居于紫微宫,又斯号“太初宫”。这里,就是女皇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广阔的隋唐洛阳城遗址群中,武则天在巍峨壮丽的紫微宫中,修建了明堂、天堂、天枢等建筑,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际线,使紫微宫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明堂(万象神宫)、天堂(通天浮屠)被称作紫微宫的核心所在。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命名渊源——洛阳紫微城

武则天时期的紫微宫(太初宫)

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下诏建设北京皇宫和城垣,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次年迁都北京。明成祖亦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也是与天上星辰相对应,很可能参考了隋炀帝的将宫城命名为紫微宫的做法。而紫禁城之名也由此产生,“禁”一字很可能是有意区别于隋唐洛阳城皇宫紫微城,其意思则更为人理解, 意指皇宫乃是皇家重地,闲杂人等不得来此。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紫禁城被清军接管。 同年十月,清世祖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命名渊源——洛阳紫微城

紫禁城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命名渊源——洛阳紫微城

明清北京紫禁城

从紫微城到紫禁城,其实都是象征着天帝所居的紫微垣,实为皇帝所居之处,体现的都是“天人合一”的都城规划思想,具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但二者内部的规划布局,则随着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皇权思想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