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都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定都长安,接着是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定都于洛阳。也有人了解长安、洛阳、太原三都并重。其实,唐朝曾一时间存在五个都城。不过,五个都城的设立时间一直到中唐才确认。最后确定下来的唐五都是: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唐朝五都设立的时间先后不一,也有地点和名字变迁。先后设立的具体情况如下: 618-657|长安:唯我独尊- 618年,唐朝建立,定都长安,自此,长安长期居于大唐首要都城。此时,唐朝尚未统一全国。
- 620年,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南部)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
- 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洛阳被收复。
- 623年,武德六年九月间,废炀帝东都之制,改东都洛阳为洛州,复称行都江都为扬州(见《旧唐书·帝纪一》)。就是对情有独钟的发迹之地太原,李渊也只是在坐上皇帝龙椅的第二年,才“录旧念功”,颁诏大赦,并无在建制上携提拔高之意。
-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都城,号称洛阳宫,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以长安为首都,但又时常东巡洛阳。
657-683|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两都并重-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高宗“循皇后武氏之请”首次东幸洛阳,并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并如雍州”,把洛阳升格到都城的地位。从此,洛阳成为大唐东都,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两都并重,两京制的格局基本奠定。在此期间,唐高宗曾7次从长安前往洛阳,又6次从洛阳回到长安,这也就是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唐高宗与武则天在洛阳的缘故。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居洛后,不复西返。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
684-705|神都洛阳、西京长安、北都太原:三都并重- 684年,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另派官留守长安。自此,神都洛阳荣升为大唐首要都城。
- 690年,九月,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定都于神都(洛阳)。但由于她是并州文水县人,(并州是太原古称)升置并州为北都,有了3个都城。同时提高它的军事地位,兼都督府。并州成为最高一级的州置,而且,把州以下所辖之县也进行了提升,太原县、晋阳县升置为京县(赤县),其它14县均升为畿县,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比肩。而且,唐初以来的一都制,先在洛阳升置东都时,成为二都制,继在太原升置为北都后,成为三都制,也即李白所说的“天王三都(京),北都其一”。这是太原为唐王朝陪都之始,也是太原为北都之始。武则天持唐政近半个世纪,称帝15个年头,这15个年间,太原的北都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在城郭建设、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治地位、军事地位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这是后话。
- 701年,十月,武则天西巡长安,至703年十月返回神都。
- 705年,正月,发生神龙政变(神龙革命),宰相张柬之挟持唐中宗李显逼迫武则天退位。随后,唐中宗在洛阳复位,周复为唐,在史载的习惯上武周归属于李唐。武则天的逊位是被迫的,同时也是和平的,没有产生大的杀戮。被贬为庐陵王的李显,在张柬之等的培养和举荐的朝中重臣的拥簇下,复中宗位。北都太原依旧为并州大都督府。
706-723|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两京制- 705年,二月,神龙革命取得胜利,唐中宗已复辟。为表示有别于武周,改周为唐,改神都为东都,同时废去北都之置,武兴县也复名文水,北都所属的16个县,似应也在降回原位之置。
- 706年十月,中宗返都长安。从684年至706年,洛阳作为事实上的首要都城二十二年。
723-755|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三都/三京制- 723年,开元十一年初春,唐玄宗巡幸祖宗开业圣地,中宗复辟后由北都降为并州的太原。现在看来,玄宗此次巡幸太原,是早有准备的,是带着一件大事情来的。到太原后,玄宗即以太原是王业所基,是李氏龙兴之地,是祖母之祖籍,是祖母曾经诏令置都之地,收回中宗时废北都之成命,亲颁长篇大诏《置北都制》,重置北都,并升并州为太原府。之余,他又亲撰太原《起义堂颂》。缅怀祖宗功业,并将此“颂”勒石为碑,与唐太宗之《晋祠之铭并序》,并立于北都之南街起义堂。其《置北都制》之原文,见载于《大唐诏令集补编》:
- 742年,改长安为西京,改洛阳为东京,将太原改为北京。北都太原府在玄宗的呵护和重视下,又一次荣耀,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一道改“都”为“京”,由国之“北都”,成为国之“北京”。这是北京这个名称,首次见载于中国史册。
- 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十二月,东京洛阳被叛军占领。
756|北京太原、南京成都(安史之乱,长安洛阳两京被占)- 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年号圣武。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以成都为南京。 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十月二十二日,即弃郡渡黄河而南走,思明即以平原兵攻清河、博平(今山东聊城),皆陷之。思明遂亲帅兵围乌承恩于信都(今河北冀县),承恩举城降,亲自迎思明入城,交出兵马、仓库,共有马三千匹,兵万人。思明送承恩至伪燕国都洛阳,安禄山复其官爵。北京太原尚未被攻占。
757|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五京制/五都并重- 757年,春,叛军攻打北都太原。唐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领军民坚守太原,挫败史思明等部围攻,保住了北都太原。十一月,郭子仪收复两京(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后,唐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正式确立了唐五京:南京成都府,中京京兆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一说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760-904|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三都并重- 760年,上元元年,罢南京成都府,以江陵(在湖北)为南都。
- 761年,上元二年,唐肃宗李亨将东都洛阳罢京。
- 762年,宝应元年,唐肃宗李亨罢西京、南都京号,免除了凤翔府西京的名称,又将洛阳复为东都。上都京兆府,东都河南府,北都太原府被保留。
904-907|洛阳:唐朝衰亡,日落西山- 904年,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由此,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盘东移。
- 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盛极一时的唐朝灭亡,享国289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总体来说,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三都并重时间较长,此三个都城相对重要。而长安、洛阳是被公认的都城,清代徐松便著有《唐两京城坊考》。长安是唐朝首要都城,长期是唐朝政治中心,唐朝的重大事件多在长安城发生。洛阳由于处于隋唐大运河中心枢纽的地理优势,长期是唐朝的经济中心,亦是文化中心。洛阳虽然先后在武则天时期、唐朝末期成为政治中心,但作为首要都城的时间相对长安来说较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