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二十六岁时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那年的考官是吏部侍郎崔郾(读音同“眼”)。崔侍郎启程前往东都那天,一众官员都到长安城外为他饯行。酒席进行到一半,只见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瘦驴施施然到来。 吴武陵是柳宗元的好友,曾与他在永州同事数年,交往甚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吴博士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崔郾见吴老亲自前来,喜出望外,赶紧离席施礼迎接:“哎呀,劳动吴公亲自前来,下官怎么敢当?” 吴武陵笑眯眯地说:“崔大人担当了为圣明天子选拔国家栋梁的重任,老夫怎敢不尽点绵薄之力来推荐人才呢?前几日偶然看到几位太学生正在读一篇文章,读得眉飞色舞。老夫好奇一看,原来是一位青年才子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那文章写得可谓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实在是皇上的辅弼之才啊。大人您日理万机,恐怕还没有闲暇读过这篇文章,不如让老夫为您诵读一遍吧。” 说完,也不管崔郾是否感兴趣,吴武陵就从袖中掏出一篇《阿房宫赋》的文稿,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声韵铿锵,抑扬顿挫。 一向以识才著称的崔郾越听越喜欢,干脆将吴武陵手中的文稿抽过来自己仔细吟诵,不禁赞不绝口。吴武陵趁热打铁地请求道:“崔侍郎,您便将杜牧列为今科状元如何?” 崔郾一听,心想这才是您老今天的来意啊,赶紧摇头:“恕下官难以从命,状元已有人选了。” 吴武陵接着问:“状元不行的话,那就第二名?” 崔郾还是摇头:“第二名也已定下了。” 吴武陵继续讨价还价:“那至少也是前五名吧?” 崔郾还在犹豫,吴武陵气哼哼地伸手欲取回文稿:“今科是什么好年景,居然能找出五个比杜牧还有才的考生!既然这样,便请大人将这篇赋还给我,自己去让那前五名各写一篇好了!” 崔郾哪里舍得,连忙应声说:“就按吴公的推荐还不行吗?这篇文章还是留给下官再欣赏几日吧。”说着,赶紧将文稿藏入自己袖中。吴武陵哈哈大笑,满意地与崔郾施礼而别。 崔郾回到席上,对在座众人笑道:“刚才吴博士给下官推荐了今科第五名进士。”众人无不好奇:“吴博士平时从不受人托请啊。他推荐的是谁?”崔郾回答:“杜牧。”席中立刻有人嘀咕道:“杜牧这人才气是比较高,只是听说品行不太好,喜欢出入风月场所,不遵守中央政策。” 崔郾摇头道:“我适才读他所做的《阿房宫赋》,便知其忧国忧民。以四海之大为己任者,往往不拘小节。况且我已经亲口应许了吴博士,君子一诺千金,也不能再更改了。”就这样,杜牧二十六岁时便进士及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