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旧)省立沁阳中学就读时的一些回忆嵩县第二高中段曙光河南省立沁阳中学原名河南省立第十三中学,校址在沁阳县(今沁阳市)城内。抗日战争初期华北沦陷,战火波及沁阳,沁阳中学(以下简称沁中)奉命迁至郏县。1939年又迁到鲁山县赵村。 1941年,由赵村再迁到鲁山张良镇。1944年日寇进犯中原,沁中继续南迁到淅川县李官桥。不久,又迁至陕西凤翔县蔡家坡。1945年日寇投降,沁中本应迁回沁阳,然沁阳距解放区较近,学校当局认为“不安全”,所以迁至洛阳,借白马寺为校址复课。1948年春洛阳解放,学校又迁至开封,在济汴中学上课。未几,开封解放,校长焦端初又率部分师生到南京,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安排到浙江兰溪。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后,兰溪解放,部分生参加解放军,部分师生星散,沁中由此解体我是沁中在张良镇、白马寺设校时的学生。今日忆及母校,觉得有许多回味的事。沁中在赵村:1939年沁中迁到鲁山西部深山区赵村。当时校长陈绍武,字允青,教务主任乔景楼。 训音主任张幹三。学生大部系温、孟、沁、济的人。他们因家乡沦陷,生活无着,都享受公费待遇,学生每月发给粮食三斗六升八合(一斗十四斤)。1939年招收初一新生,因赵村系山区,学生来源少,所以在赵村和鲁山县城各设一个考点,各招一班学生均50名。 赵村地处鲁山、嵩县、汝阳、南召等县的结合部,所以这几县的考生较多,尤以嵩县为最。1940年又第二次招生100名,赵村考点的嵩县考生无一人落榜,且占有前5名,群众赞誉:嵩县文化水平高。当时沁中教师,很多是河南教育名流。如音乐家刘诚甫,美术家叶铜轩等都在沁中执教。 那时,我尚未入沁中,故所知寥寥。二、沁中在张良镇:如上所述,赵村处于深山区,师生学习,生活诸多不便。加之省政府迁至鲁山县城,1941年,沁中也遂迁至张良镇。我于1942年由陆阳高小考入沁中,对学校当时情况比较了解,兹详述如次:1、学校人事安排:原校长陈绍武后来调国立中任职,遗缺由焦端初继任。焦校长那时40多岁,专毕业,孟津侯马人,为人持重、稳健、严肃、有教养,不苟言笑,善用权谋。 194年任长直到1949年学校解体为止,共9年。据说他当上海半习时,有八大结拜弟兄,他主校政后,大弟兄”来校任教者不少。教务主任张觉民,洛人,北平某大学化学系毕业,在校兼《化学》课教课认真,工作细致。训育主任先是刘诚前,他为人和气,联系群众,著有《音乐大辞典》,声乐、器乐兼优;后是纤孝本,孟津人,河大生物系高材生,兼《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后到南阳蚕业指导站工作,解放后在洛阳农科所工作遗缺由马信忱接任。马先生上海示亚体专毕业,由教育厅调来,他为人宽厚,作风正派,有能力,有魄力,在师生中享有较高威信(解放后任洛阳师专体育教师),兼《公民》课。总务主任薛琬。会计孙九如。 军训教官刘寇勋,系部队营级干部,工作认真,态度严肃。童子军团长焦秀印,孟津人黄埔军分校毕业,个性外向,健谈,机敏,有魄力工作负责,热情,诙谐,爱打球,好美术,在同学中威信很高。2、学校规模:学校迁鲁山张良镇后,以该镇山陕会馆为校址,校院很大,有两个大堂,两个房,两所厢房辟为三级六班教室,其他厢房则为教务处、训育处。原戏楼改过后,校长室设楼上,高一50名)。因是名牌学校,招生广告总是先其它学校一个月发出,以鲁山为圆心,周围十几个县学生纷纷步行几百里到校投考。考试分两次进行初试从1000名考生中录取200名,待试卷评定后(约三天)再复试,最后录取100名(高中招生也分初试、复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