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洛阳城事 查看内容

长安还是洛阳,陛下听臣慢慢道来

2018-7-29 02:58| 发布者:忘尔东风| 查看:602| 评论:1

摘要:公元前202前,随着一影乌江别君,江东八千子弟的英魂难归故土,西楚霸王诀别一场皓月,身死垓下。同时,泗水亭长出身的刘季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开国皇帝刘邦。至此,轰轰烈烈的后战国时代告一段落,接秦之弊的大汉帝国 ...

公元前202前,随着一影乌江别君,江东八千子弟的英魂难归故土,西楚霸王诀别一场皓月,身死垓下。同时,泗水亭长出身的刘季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开国皇帝刘邦。至此,轰轰烈烈的后战国时代告一段落,接秦之弊的大汉帝国在中原的大地上屹然矗立,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臣子们,构成了朝堂之上的“布衣将相之局”。今天,就让我带领各位看官去瞧瞧,那位跟随刘邦定江山的“布衣”,面对这一个新生的政权,是如何多谋善虑的。

话说当时打败项羽后,在一众诸侯王的“劝进”之下,刘邦“受天命,从民愿”,从汉王变成的汉王朝皇帝,并于二月初三在“汜水之阳”的定陶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这才一颗心稍稍的放回了肚子里。有了秦暴而亡的先例,汉初统治者廷议之下决定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作为一个结束了诸侯争霸,开创了封建之制使得中国真正意义上获得统一的秦王朝来说,并不一无所取之处。“汉随秦制”这个词语恰恰说明了一点,高帝五年(也就是刘邦即位的当年),除对一些诸侯加官进爵外,汉王朝的统治机构无需重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规划,都是在秦制原来的基础稍作改进。只有国都问题是需要西汉统治集团重新考虑的。

首先是刘邦即位的汜水之阳定陶,那只是刘邦即帝位的临时地点。古书有云:“汜水在济阴界,取其汜爱弘大而润下。”这种解释似乎是因为汜水之地素有佳名才使刘邦在此即位,其实真正原因并不在此。定陶乃是韩信驻军之地,刘邦在消灭项羽后,“驰入齐王壁,夺其军”。也就是趁着韩信没反应过来的空当儿,夺了他的军权,随即就在定陶称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刘邦的迫不及待,以及他认清在诸侯王中韩信这个主要障碍。

在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他的国都建在了栎阳,但作为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不仅仅只有当时汉蜀之地,广大的关东地区亦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统治的需要,国都仍建在栎阳有失妥当,因此迁都之事便提到的面上。

高帝五年五月,刘邦定都洛阳,以其居“天下”之“中心”之由。本以为就此国都之事就此了结,但不想在定都后不久,齐人娄敬求见刘邦,提出应该迁都关中。“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也”、“物产丰盈,人口繁盛”等等好处一一列出,使得刘邦心生动摇。然而朝中一帮臣子不愿意了,摆出洛阳“周王数百年”而关中“秦二世而亡”、“ 雒阳……其固亦足恃”这些理由去反驳娄敬。其实这些“理由”不过是借口,这些跟着刘邦起事的群臣们大多是关东人,古代讲究一个落叶归根,即使归不了根离得近一点也是一种慰藉,他们不愿去离家乡远的关中之地。在一片的反对声中,只有一个人支持娄敬的看法,那便是留侯张良。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运筹帷幕决胜千里的张子房。

张良,字子房,位封留侯,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国后,弟死不葬,散尽家财结交刺客截杀秦始皇,刺杀失败后逃亡遁走隐姓埋名,在秦灭农民起义投身刘邦帐下,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面对朝中的一片哗然,张良提出:洛阳“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而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同时可以对广大的关东地区进行控制:“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在张良的分析下,刘邦下定决心迁都关中。高帝七年二月,定都长安,从此以后,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历史向我们证明,西汉迁都的措施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而作为十三朝国都的长安,其政治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从容一筹毕,全汉酬其功,面对不同声音,留侯张良可以从中正确做出判断,趋利避害。可谓是四清六活,见精识精!

长安还是洛阳,陛下听臣慢慢道来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