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图片较多,读完本文可能需要浪费您2至4分钟时间。谢谢您耐心阅读。 首先我要为自己的浅薄无知道歉——我轻看了魏家坡(卫坡)古民居。 魏家坡又名卫坡,兴建于清初的一处古民居,扼守于洛阳的北大门,离连霍高速洛阳站不过三五分钟路程,同时也是洛阳市区至孟津县城的必经之道。卫坡的门前,我是经过了不下十次的,但今天才得一见,是因为我自己心中狭隘的成见。我狭隘的成见就是,我不反对对文物古迹开发利用,但起码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从去过的朋友反馈过来的图片看,卫坡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既然如此,有什么好看的呢? 我昨天进景区后还抱着这样的成见,入大门几百米,还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清一色的商业街。 直到经过了450年的大槐树,才渐渐改变了我的看法。 原来过了龙头槐才是卫坡古民居的重头戏。 卫坡古民居虽总体规模并不宏大,但还是看点多多的。 卫坡最早追溯至宋,在清朝顺治年间卫氏先祖卫天禄自济源迁居于洛,开始营造置业。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多朝,卫坡卫氏一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连续出了20多位七品以上官员,其中更有道光年间魏省三“秀拔艺林”武状元这样的正四品官员。 魏省三门前左右各置上下马石,可以想象魏状元当时的气派,即便退休告老还乡,出门时也必是前呼后拥,一个牵马一个扶侍其上马想来是最低配。 上马石正面依稀可辨是牡丹雕刻,洛阳特色明显。 南侧更气派的五进房屋全部铁将军把门,猜测是未整理到位。开放的主要是沿天禄街北侧的三进房屋,共9所。 房梁用料粗大考究,木料主梁树围目测一人难以合抱,材质多为松柏等硬质木,河洛地区目前少见此等木料,不知道清朝啥情况,个人猜测为外地运来。房梁样式为“膝盖梁”,稳定结实,比民间老百姓一般的三角梁高级。 特殊时代标语依稀可辨,但多作于泥墙之上,并未直接写于砖墙。猜测卫氏(魏)后人当年保护先人故居颇费心思。 最西侧老屋有几堵泥墙,这与卫氏(魏氏)清末家道中落世事相符。 整体来说,卫坡古民居颇有看点,如此成片又保留完好实属不易,作为家族宅院,保护如此到位,在洛阳周边也算难得一见。无论建筑材料还是建筑样式都折射出一定的时代痕迹,对清朝河洛地区民居建筑研究很有价值。 北侧开放的建筑样式多为三进式,中间为会客厅,象征主人荣耀的鎏金匾额高悬于房梁,前墙多为木质结构活门,可自由开启,庭院内多植石榴等寓意好且花开满庭的树种,粗犷中有细腻。 遗憾之处不得不提。 卫氏(魏氏)一族自宋以来,尤其清乾隆、嘉庆、道光几朝,家族在洛阳城郊一不显山露水之地培养出54名进士,4名诰命夫人,20余位七品以上官员,营造出成片的家族民居,可谓显赫有加。古人云人生赢家乃“立功、立德、立言”,功自不待说,德据说卫氏(魏)也有灾年开仓赈灾之义举,言也留有家训,卫氏(魏氏)家族如此长盛不衰之背后必有其因! 游客游览完之后必想进一步探究这背后的秘密,那么,有秘密吗?这秘密何在? 一定有的。 这秘密藏在天禄街外北侧。如下图。 魏老夫子碑。魏老夫子应该是卫坡私塾最后一个有名气的老师了,据说他培养出了魏(卫)家最后一个秀才魏作霖,而魏作霖的学生中就有中国戏剧泰斗王镇南,此碑即由王镇南和魏作霖140余名学生所立。 也许这就是卫氏(魏)一族长盛不衰的秘密,重视教育。 那为什么说遗憾呢? 碑旁就是学堂,学堂之上挂一清朝同治年间匾额,但门口堆满杂物,下拴一昏昏欲睡之老狗。 何其憾矣!何其悲矣! 本是文明的密码,本是家族兴衰的核心和精神源泉,却成了被遗弃的角落。 反观南侧景区二期商业街建设如火如荼,数不清的仿古建筑拔地而起。 没有在商业街过多拍照,他们不应该成为主角。 文章伊始我为对卫坡(魏坡)的轻视真诚道歉,文末我也对卫坡古民居的开发表明遗憾和心痛——请重视卫坡(魏坡)学堂! 也耕也读也采薇,原创文字致力于博您心头一动,如有点滴共鸣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小编,以期进一步交流。不同意见欢迎您放马逐条来喷,理性反驳更有价值!再次谢谢您耐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