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旅游 查看内容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2018-11-3 15:50| 发布者:1278楼| 查看:1918| 评论:0

摘要:潼关为晋陕黄河南起点,西距西安150千米,东距洛阳230千米,连霍高速均可到达。潼关西行20千米至华山脚下,即为沿黄观光公路起点。潼关形势图/上南下北潼关故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水经注》载:“河(黄河 ...

潼关为晋陕黄河南起点,西距西安150千米,东距洛阳230千米,连霍高速均可到达。潼关西行20千米至华山脚下,即为沿黄观光公路起点。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潼关形势图/上南下北

潼关故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水经注》载:“河(黄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因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地处黄河渡口,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是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

潼关形势险要,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东有牛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远望沟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作为关隘而筑关城始于东汉末年。当时关城建在麟趾原上,隋代南移数里。唐天授二年(691年),于黄河南岸建潼关城,依山傍河,据险而守。宋金、元代仍在唐潼关故址修复关城,依险设防。明清因袭之,并修缮扩建。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潼关地势图/上北下南

现存潼关故城址,即为明洪武年间所建潼关城之遗存。其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北城垣较笔直,然已被黄河冲毁不存,残存东、西城垣北段。

关城原设东、南、西、北四门和下南门、小北门6座城门,另有南、北水关。其中,东门叫“迎恩”,因皇帝首都居于东北;西门沿用“怀远”,以其面朝古长安、河西走廊乃至广阔西域;南门曰“凌云”,南依云横秦岭之故;北门称“吸洪”,小北门叫“俯晋”,北水关叫“镇河”,因面朝黄河与三晋之故。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北水关

潼关故城在民国前期保存尚好。抗日战争中,因与日军夹河而峙,遭日军炮击轰炸,损毁严重。1959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县城搬迁,城门建筑与部分城垣被拆除。

潼关故城作为关防要隘,其军事防御体系,以关城为中心,南以禁沟与十二连城为阻障,东以金陡关和黄巷坂为突出前部,相互呼应,唇齿相依。

禁沟与十二连城

潼关故城连接禁沟,为通往潼关故城后侧要道。禁沟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秦岭蒿岔峪口,南北长约14公里。禁沟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烽火台遗址/樊潼顺摄影

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西岸原崖,夯筑方城12座。方城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称“十二连城”。又据十二连城设南北向烽火台17座。由于战乱及年久失修,十二城已损毁殆尽,现仅存烽火台十余座。

金陡关与黄巷坂

金陡关在潼关故城东三里处,是一座砖筑城堡。北濒滔滔黄河,南靠高耸的牛头原,为潼关的东门户。原砖券关门东向,门外额书“第一关”,内额书“金陡关”,均系清乾隆帝所题。金陡关尚存故址。过金陡关进潼关故城,尚需通过黄巷坂。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图/大福读史

黄巷坂是黄河隆起高岸,南依高原,北临绝涧,宽仅数米,仅容单车,形势极险。黄巷坂险路长达五里,易于伏兵。杜甫过此也有《潼关吏》云:“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天下兴亡多少事

高峻的秦岭和滔滔的黄河,曾一再把中国历史逼到了这狭窄的通道上。周秦汉唐,中国的政治和统治中心曾长久地在中原与关中游移摆动。潼关城如同天平,是肩挑两京、力压千钧的支点。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落日下的黄河、渭河及潼关城/樊潼顺摄影

围绕古潼关的争夺,大大小小发生过数百次战争,潼关内外,文物古迹遍地。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几度人间兴亡。

《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以《山坡羊潼关怀古》道破千古兴亡多少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潼关故城︱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来源丨西北大学出版社

摄影丨樊潼顺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