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西区中探“汤食” 大家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而洛阳的汤就不一定人人都清楚了、其实洛阳的汤和开封的灌汤包、郑州的烩面齐名,都是河南的三大名小吃! 洛阳汤的种类很多,有牛肉汤、羊肉汤、牛杂汤、羊杂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等二三十种。 羊肉汤主要分汤、肉、饼三部分。汤是用自己的独特的秘方,挑上好羊骨50斤以上熬一天一夜,那真是鲜香无比;羊肉也是挑上等的熟羊肉,切得薄薄的,鲜嫩无比;饼有两种,一种:摊得薄薄的,切的细细的条,另一种:饼是原味的干烧饼,自己撕得碎碎的。香菜、葱花和辣椒等调味品自己根据喜好来添加。 尚记牛肉汤,是吴家街人尚老概括经营,迄今40多年。牛肉汤有甜咸两种,其特点:肉肥汤鲜,煮汤辅料全,用油炸过的辣椒和大蒜,渗一起捣碎,味道尤鲜。洛阳人早晨爱吃牛肉泡馍。拿馍去泡,或将汤买回泡,吃惊牛肉泡馍的人甚多,今日,不管早中晚均有吃牛肉泡馍的。 民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谚语,以此来形容驴肉之美。在洛阳的汤界,匡家驴肉汤属于大户。但不是每个挂着匡家的驴肉汤店的汤味道都属于大户所应有的。这家匡家驴肉汤店的汤还算不错的。 洛阳不翻汤: 大骨头熬汤,配料有绿豆粉、胡椒、味精、酱油、醋、木耳、粉丝、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食盐。用小勺舀一些稀绿豆面糊往平底锅里一倒,即成一张类似春卷的薄片,不用翻个就熟,所以就叫“不翻”。把两张晶莹翠绿的“不翻”叠着放在碗里,舀些滚烫的猪骨头汤浇在上面,再放上些粉条、黄花、木耳等,还要舍得放些醋、胡椒粉,于是一碗不翻汤就做好了。这个汤吃到嘴里时,“不翻”软绵不化,嚼之有豆香;汤酸辣清淡,余味悠长,是洛阳本地人吃夜宵的首选.其特点是味道纯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腻。极具当地特色,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丸子汤:是荤素搭配的,丸子用豆面和黄豆芽加调料油炸,如核桃一般,待用滚热的大肉骨头汤一浇,香气四溢。最后放点:葱花、香菜、辣椒油 。吃起来有荤有素、有焦有软、有脆有绵,别有风味香可口。 豆腐汤:又有“白玉黄金汤”之名,概因其中鲜豆腐色泽莹白,如玉之洁净,而油炸过的豆腐色泽金黄,且切成棱角分明的条块状,如金条一般亮眼。它是以豆腐和姜汤为原料熬制而成,口味以清淡为主,尤其在夏天深受大众欢迎。 洛阳的牛、羊汤肉汤,牛、羊杂汤都是荤汤。就拿最常见的牛肉汤来说吧,他是把牛骨和牛肉放到一个大锅里,用小火慢慢的炖,直到肉烂、汤白时才算火候到了,这时候把捞出来的肉切片,肉汤待用。 做汤的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熬汤要舍得花时间,傍晚时分就开始熬汤,好汤是要整整熬上一晚上的;二是要舍得放汤料,汤锅里都有一个小儿枕头般大小的汤料袋,里面放有花椒、八角、肉桂、草果之类、每家熬汤的佐料里面都有不示人的东西或祖传秘方;三是开始熬汤时就要把水添够,中间不能兑水,也就是老喝家所说的“原汤”,这也是汤行业中的行规。 洛阳人很能喝汤,对长喝汤的人称呼上也很独特,不想钓鱼的鱼友,集邮的邮友,但是喝汤的不叫汤友,却叫老喝家、老弄家。 洛阳人爱喝汤的地步到了听说哪有好汤,或拉家带口、或呼朋唤友、或开车打车、或坐长途车、或骑自行车立马前往打探。 洛阳大约有近千家各种汤馆、据说马杰山、老高四他们的牛肉汤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有高记牛杂汤、李记丸子汤、张记全驴汤、任记豆腐汤也都是老字号汤馆。另外还有一些都是号称正宗的张、王、李、赵、马、高、任家的各类汤就更不计其数了。是否正宗,一般人喝不出多大差别;而让老喝家喝一口,一句地道不地道,这个汤馆正宗与否立见分晓。 洛阳人喝汤不喜欢在屋里,总喜欢到街面上去喝。所以汤馆的桌椅板凳都放到店铺外面,然而,还是有人想喜欢蹲着喝。他们把成满汤的粗瓷碗往地下一放,两个烧饼掰八瓣往汤里一丢,大口吃饼,呼噜呼噜喝汤。按洛阳的规矩,添肉加钱,添汤随便。一些老喝家喝的顺口了,带劲了,一时兴起就要添两三次呢 说起洛阳的汤兴起于宫廷。自古因河南水、旱、虫灾不断,时有颗粒无收。吃苦耐劳的洛阳人想要生存下去,只得想出粮食不够谁来凑的招,这就是洛阳汤的起源 对洛阳人来说,可以不吃饭,不能不喝汤。 人们早上互相打招呼时,也会问一句:喝汤了没?足以见得人们对汤的依赖。 本地人喜汤跟气候有很大关系,汤温和养胃,特别适合在干燥寒冷的时候来上那么一碗。 西工区里觅”面食“ 锅贴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猪肉馅为常品,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包制时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芽形。锅贴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一般是饺子形状。锅贴是洛阳大众风味小吃。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 张家馄饨,又称"马蹄街馄饨"。创始人为张须,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1920年,张家馄饨第二代传人张坤对配料和品种加以创新和改进,以白面鸡肉、鸡血、薄鸡蛋饼、虾仁、水粉丝、榨菜等为主料;而以大油、胡椒、酱油、鸡汤、猪肉汤、陈醋等为辅料,冬天配韭黄、大葱,春天配嫩韭、香椿。从而使张家馄饨具有制作精细、味道鲜美、喷香适口、酸辣具全的特点。 传统风味小吃新安烫面角,创制于民国三年(1914),已有80多年历史。时有开封人任老大与本县人王金斗,于新安县火车站开设餐馆,出售“老任烫面角”。由于配方科学,制作讲究,所制烫面角软皮紧,晶莹欲滴,状如新月,色如琼玉,鲜香不腻,味美可口,时有“名扬陇海三千里,味压河洛第一家”的美誉。 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连磨豆的工夫都没赚回来,遂胡乱丢了些菜叶,(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反正总比丢面条来得舍得,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家家效仿。花上个三五分钱儿,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挑浆饭”,一锅饭养活一大家人,实在! 洛阳的面食当以锅贴最为出众。 西工小街位于洛阳百货大楼的正南方,从百货大楼北面的正门进、南门出,再穿过捷佳裤城,就到了西工小街。这里有家整日门庭若市的锅贴老店。 这家老店建于1956年,国营,一直沿用按两售票的老传统,这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了。小街锅贴名声大不说,还非常实惠,这个一会儿再说,它还是个24小时营业的店,这在北方来说也是罕见的,因此它总是始终保持着熙熙攘攘的食客。慕名而来的人非常多,饭点时都是要排队排买票。之后再凭票去领取锅贴与其他面条、小混沌、油茶、小碗汤、烧卖炒凉粉、各种凉菜等小吃。吃完就走,来来去去,似乎没有停歇的时候。 你要什么都是凭票自己去端,这里可不像私营业主的那样服务到位,完全的国营特色。但真的很便宜、很实惠!一斤锅贴才25元!(一两才2.5元,一般一个人吃2、3两就够了) 包好的锅贴比家里吃的饺子要大,他们被掌勺的一双手一下掂起8个,熟练而麻利的放入已加热的平底锅内,不一会儿锅里就放满了。平底锅是干锅,是无油的,油需等到锅贴放入后加热片刻再滴入,这是为了让锅贴可以先贴住锅底;待油滴入、锅底滋滋做响、锅内咕咕冒泡、香气扑鼻,再稍等片刻,热腾腾的锅贴就出锅了。出了锅的锅贴就象刚刚走出浴房的少女,还来不及擦干身上的水、还来不及装扮就在大庭广众之下亮相了,“她们”一个个被铲到盘儿里,有的孤傲地立着、有的仰面朝天、有的撅屁股趴着、还有的抱成团儿。这姿势着实不好看,可是“她”散发着扑鼻的香味儿、谁也抵挡不了“她”的诱惑。 小街锅贴口感滑嫩,外脆内软,加上精心调制的醋汁,就着大蒜,让锅贴少了几分油腻,让人回味无穷。 “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公贵戚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逐渐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风味。 老城区里寻"水席“ 洛阳水席历史悠久,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的;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在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洛阳水席的特点:有荤有素,选料广泛、可简可繁、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 洛阳水席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 今日的洛阳水席,全席24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做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二十四道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真命天子假燕窝水席的另一特点是素菜荤做,以假乱真。水席中有名的“洛阳燕菜”、“家海参”等,都是民间普通的萝卜、粉条,但经厨师妙手烹制后,变脱胎换骨,味美异常,如奇花绽放,让人叫绝。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袭衣”,洛阳是著名的牡丹城,人们又将富有的神奇传说、娇艳华贵的牡丹和燕菜结合起来,使之更富有鲜明的洛阳特色。 洛阳水席以独特的风味、精湛的艺术、逼真的造型、美好的传说、渊源的文化积淀而引起轰动,被称作有洛阳古城地方特色的一朵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