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座城市最优雅的灵魂, 一定要选择博物馆。 博物馆的优雅不一定是在于本身的庄重,而是让所有进入博物馆的人,能够拥有一份探索历史与未来交错的从容,即便是回顾过去百年或千年的时光,那些历史中所有无言诉说的骄傲与绚烂都能一并呈现在我们眼前。 那里是历史沉淀和文化凝聚的地方,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洛阳博物馆, 于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也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 「东汉石辟邪」 东汉石辟邪,高1.9米、长2.9米,重达8吨,是全国所有出土的石辟邪中体型最大、最完整的。据称此辟邪为光武帝原陵神道一侧的石刻,用完整的一块青石雕成,身若虎豹,头类狮子,嘴大牙锐,身长双翼,昂首怒目,长尾拖地,双角直竖,造型非常奇特,似有正欲起飞之感。 「金丝楠木塔」 这座三层金丝楠木塔,周身深棕色,高约6米,重约4吨,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kān)中供奉一尊鎏(liú)金菩萨。除了鎏金菩萨外,其他部分均为金丝楠木。整座佛塔雕刻手法多样,全部采用榫(sǔn)卯工艺,不用1颗铁钉,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珍品。 「白玉杯」 出土于洛阳市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选用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造型呈圆筒状,底部呈圆饼状,通体没有任何装饰,这是因为三国时期,社会上推崇简朴的生活风尚。 「三彩黑釉马」 马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间施酱黄色花斑,马鞍鞯(jiān)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背垫褐色釉的革带为饰,革带系绿色或棕色的圆形骑马浮雕垂饰15枚。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乳钉纹铜爵」 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酒器。乳钉纹是青铜器上最早最简单的纹饰。爵是贵族举行宴饮时的酒具,前有“流”,后有“尾”,流口上有一对伞形短柱,束腰平底,下有三足,一侧有称为鋬(pàn)的把手。铜爵整体造型舒展空灵,简练朴素。 「 正始石经」 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静静地躺着一块儿长75.4厘米、宽约50厘米的石碑残片。它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的教科书,是中国七部官刻儒家石经中唯一一部用三种字体书写的石经。洛阳博物馆保存的这块《正始石经》残碑,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残片之一,无论对研究经学还是战国古文字,都具有重要资料价值。 「 釉陶熏炉」 2004年在王城公园东汉墓出土的褐黄釉陶熏炉,通高28.2厘米,采用立体堆塑工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器盖部分以“勇士搏兽”为题材,塑造出一座猛兽遍布的山峰和一个镂空浮雕力士。下层器座为一只浮雕猛虎蹲伏于地,回首做侧撕咬盘状,生动逼真,尾巴还斜斜地搭在爪子上,意趣盎然。虎背上驮柱盘,柱中部浮雕菱形纹样,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是夏代时期的器物。该物件以青铜铸成主题框衬,四角纯圆,略呈亚腰形,上部略宽,下部内收,两侧各有对称环纽,边框内呈镂空、抽象的兽面图案,兽面之间镶嵌着21行共数百片绿松石。整个牌面微凸,显得非常协调、对称。以绿松石为衬托的兽面图案十分醒目。整个图案高度抽象,富有张力,具有视觉的压迫感,幽绿的光泽氤氲着神秘、深远的气象。 「 王作鼎」 该鼎高约30厘米,口阔约49.6厘米,短折沿,蹄形足,圆底略平,两侧各有一耳,并装饰有重环纹,纹饰精美,造型古拙,虽因墓室坍塌而一足残损(后被修复),仍不掩其美。在该鼎内壁,刻有“王作宝尊彝(yí)”铭文。据《说文解字》载:“彝,宗庙常器也。”“彝”常与“鼎”合用,并称“鼎彝”,用于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因此该鼎被命名为“王作鼎”。 「 叔牝铜方彝」 叔牝(pìn)方彝高32.6厘米、口阔23.5厘米、宽19厘米,方彝器盖呈四面起坡屋顶状,顶上有握手,器身为长方形、侈口、束颈、鼓腹下收、圈足,全身饰满三层浅浮雕纹样。另外,盖腹均饰以扉棱为鼻梁的双突目兽面,盖顶、口沿及圈足饰凤鸟纹一周,纹样繁缛,显得神秘、肃穆。 「 兽面纹铜方鼎」 该鼎直腹,立耳,柱足,通体云雷纹,腹部正中和腿的上部铸有粗眉大眼的饕餮纹,四角和每面正中都有突出的扉棱。目前出土的西周方鼎数量很少,这件西周兽面纹鼎不仅体形较大而且纹饰精美,是西周青铜鼎的杰出代表。 「 三彩骆驼」 骆驼脖颈弯曲上扬,作昂首嘶鸣状,肌肉丰满有力,颜色搭配合理,釉色光鲜亮丽,两驼峰之间有兽面驼囊、丝绸及瓷器等。往来于这条商路上的商人和驼队便是中西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见证。 「三彩灯」 分为盏、盘、柱、座四部分。灯盏内外施彩釉,堆塑于莲朵之中,盛开于承盘之上。承盘圆弧上仰,下方衔接灯柱,为圆柱状,饰小圆圈纹与凸弦纹,其柱身色彩艳丽,而且上下两端刻意绽开莲瓣装饰。底座为圆形覆盆式,外壁贴宝相花和力士纹饰。 「鎏金铜羽人」 羽人通体呈跽(jì)坐状,颧骨突出,下巴直耸,张嘴启唇,兽形大耳立于脑后两侧,细长脖,头发披于颈后,肩臂生翼;双臂前伸,左肘上举、五指伸开,右肘平直、四指弯曲并拢、大拇指向上,双手合抱一件前面圆筒形后面长方形的物品。羽人身着左衽(rèn)紧身衣,腰束宽带,背有羽状衣尾上翘,眉毛、耳朵、胡须上的纤细毛发清晰可见。羽人手持的物品上有如意云纹、波浪纹。令人称奇的是,铜质羽人和所持物上不仅运用了鎏金工艺,还运用了金银丝镶嵌工艺,使整体造型更精致、富贵、高雅! 「母鼓方罍(léi)」 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可能是西周贵族参与灭商战争而获得的战利品。罍是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酒器。母鼓铜方罍以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内铸有铭文“母鼓”二字。应是鼓国女子嫁与母氏男子为妻的实物见证。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通高27.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20厘米。敞口,短颈,丰肩,假圈足,平底。兽首流,龙形柄,龙衔口沿。肩附帖对称两小罐,并各饰一力士形象,流两侧各一个侍俑。壶通体施褐釉,间饰灰白色斑。壶造型奇特自然,釉色深沉,彩斑飘逸,使壶整体显得端庄大气,所施彩斑又不失飞扬灵动。 「鎏金铜观音」 观音面相方圆,神态慈祥,衣纹流畅,装饰自然。右手置右膝上,左手置于身旁,姿态优美,神态悠然。为尼泊尔风格造像。 「彩绘陶马与驯马佣」 这组陶俑共两件,彩绘陶马勾头张口,耸耳鼓目,四肢劲健,神骏不凡,作欲挣脱缰绳状,鲜明地表现出这匹马刚烈暴躁、桀骜不驯的性格。而驯马者双目圆睁,启唇若吼,左手五指伸开,右手握拳似乎正执缰绳,作呵斥驯马状。在这场对峙与僵持中,既有人与马完全相矛盾的力的较量,也有马的刚烈雄健与人的敏捷稳重之神态交流。 「彩绘陶制百花灯」 此灯通高近1米,上下4层,共有大大小小13个灯盏:灯柱顶部是彩绘朱雀大灯盏,其下有3层共12个曲枝小灯盏,飞龙、卧蝉点缀其间。一只象征长寿的乌龟趴在灯盘底部,撑起灯柱。灯盘下是象征昆仑山的覆盆式灯座,狗、猫、羊、虎、鹿、猴等数十只动物绕“山”奔腾,生动逼真。 「古菱齿象化石」 它是豫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证明3万至5万年前河洛地区属热带或亚热带气候。面对这头迈步奔走、体长5.7米、高2.8米的“古菱齿象”,尽管明知它只是化石,但仍能感到一股洪荒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豫”是河南的简称,《周礼·职方》有述:“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豫”,是一个象形字,是对“人牵象”的生动表述。洛阳出土的古菱齿象化石,正印证了这一点: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是象群繁衍生息的地方。 「“繁阳之金”铜剑(上)」 “繁阳之金”铜剑铸工精巧,装饰华美,十分锋利,尤以四字铭文,令人瞩目。“繁阳之金”剑铭,横笔宽且直,竖笔曲折,字形秀丽,饶有书法艺术的意味。据考证,剑铭中“繁阳”位于楚国,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以北,是当时的经济要地,地理位置重要,而“金”字的含义当指兵器。 「“吴王夫差”铜剑(下)」 吴王夫差剑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 「夔(kuí)龙玛瑙璧」 1978年洛阳偃师县出土。直径9.7厘米。璧利用玛瑙天然形成的褐、白色,由勾连盘龙纹透雕而成。造型别致,纹饰华丽,制作精美,晶莹剔透,光泽照人。 在这里, 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透过深邃微暖的光与影, 洛阳博物馆更增添了一份流光绚烂。 领导说您点一个好看 小编工资涨五毛! 编辑: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图源:刘小疯(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