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历史 查看内容

一口气读完秦国的逆袭史

2020-9-13 12:47| 发布者:易曼青| 查看:455| 评论:0

摘要:你好,这里是保哥谈历史。在讲秦之前,先来说说为什么要讲秦。最近收到一个提问:“古代中国是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在古代,“中国”一词其实指的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区域,正所


一口气读完秦国的逆袭史

你好,这里是保哥谈历史。在讲秦之前,先来说说为什么要讲秦。最近收到一个提问:“古代中国是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在古代,“中国”一词其实指的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区域,正所谓“逐鹿中原”,所以如果从词语本意来看,古代中国其实全部都是外战,是偌大的东亚乃至中亚区域间发生的各国交战,以及占据中原的王朝不断击退外敌。

正是因为古代华夏的地理环境,东部临海,西部山地高原,北方则是高原山地,只有中原是适合农业种植的沃土,所以古代华夏各方都是从外向内进攻,而出征中亚北亚的次数屈指可数。

不是因为古代华夏不擅长对外战争,而是因为对外战争实在是个亏本生意。西域很大,可是大有什么用?都是沙子啊。西域国家有富饶的绿洲,可绿洲有多大?有打仗的时间,还不如多去长江黄河沿岸开辟出几片耕地来种粮食呢。

至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那更是穷得叮当响,除了一匹马一座帐篷外啥都没有。所以中原王朝一贯的政策是有钱了就跑出去跟游牧部落玩一玩捉迷藏,能打多远是多远;没钱了就好好守住土地。

现在来说回秦国。秦国是很典型的一个战争国家,一切服务于战争,战争效率至上,不管是打外族还是打自己人。

你肯定知道秦始皇统一华夏,合纵连横,但实际上在春秋战国的几百年时间里,秦国其实一直在装孙子,直到战国末期才长驱直入,南下灭亡巴蜀,东去夺取中原。

我的观点是,地理区位决定战争结果,也就是不管打外族还是内战,最重要的是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注意,我说的是结果,也就是最后谁来统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而不是单纯一场战争的胜负。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五霸强、七雄出,各个国家打得有来有去异彩纷呈,但最后终结战争的是秦国。我们看战争的历史,不能只看一次战役的胜负,而要看大混战中谁有能力终结战争。

问鼎者,必然是终结战争之人。

在华夏版图上,秦国位于西北方,与犬戎、白狄这些蛮夷接壤,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将领,在中原诸侯看来也是个蛮夷,在西周刚建国的时候根本没把它当回事儿。

秦国并不在意,它关心的目标,是长久地保证自己国土的安全。秦国始祖秦非子因擅长养马,被周王赏赐封地,在西北地带设“秦地”,防御西戎。秦与西戎在数十年的战争中变成了世仇,秦人也因为常年作战,外加封地生态环境恶劣(今天依然恶劣),披荆斩棘,成为与中原养尊处优的诸侯们完全不同的强悍国家。

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惹怒诸侯国,西周被犬戎灭亡后,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秦襄公因多次击败犬戎有功,获得了岐山以西的土地,此时才正式让秦国成为了诸侯国,占据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

于是,春秋战国来了,礼崩乐坏。整体上有四到七个大国互相攻伐,在战争中追求规模、兵员、效率、占有领土和毁灭敌国,周王室基本上只能成为一个吉祥物。在一开始的春秋争霸中,所有诸侯国都试图增强国力,吞并小国,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中原地区。

其中,齐、楚、晋、秦从四方脱颖而出。但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其实这些国家能成为霸主并没有必然的原因,只是因为它们较少受周王朝的礼仪观念影响,追求战争效率,以打胜仗为目标。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理位置。因为在地理位置上周围敌国数量越少,受到的威胁越少,就越便于扩张。

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国远离中原,早期专心对付西戎,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西方战区的霸主。然而公元前628年,秦国决定攻打距离它580公里的郑国,途路遥远,不仅无功而返,还在回家的路上被晋国给伏击了。

自那以后,秦国力量衰退,沦为二流强国,也开始学乖了,决定好好在西方养精蓄锐。待霸主时代结束后,整个华夏的诸侯国数量锐减,剩下的国家开始专心经营国内政治,很少再打大仗。

也许你知道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后来的郡县制,但事实上为了统治通过战争征服的土地,楚国最先实行了郡县制,齐国、魏国、吴国、楚国率先掀起变法的风潮,通过把土地分给农民、确立严刑峻法、扩大征兵、征收赋税等方式为军事行动提供资源。

秦国在这时候充分保持了猥琐发育的优良作风,每次其他国家一有新政策、新变法出来它就学习,悄摸摸地扩充国力。

等到国力恢复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诸侯国又开始打仗。但这时已经没有多少小国可以给它们去吞并,战争也转向成为全民战争:不再以兼并领土为主要目标,而是全民皆兵,全面摧毁敌国的人口、经济、政治。

最早推行改革的魏国在秦国领土“少梁”修筑城池,正式开始全民战争。公元前419到408年,魏国击破秦国在黄河一带设置的防线,将秦国逼退到洛水。

秦国并不慌,因为它已经是西方战区唯一的强国,即使再退后,也有极大的战略纵深和迂回余地。但魏国不同,它在地理上处于赵、齐、楚、秦和韩国的合围中,基本上是被包了饺子。

公元前366到362年间,秦国三次伐魏。距离魏国侵占秦国领土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但这次,秦国全灭魏国六万大军。这时候应该乘胜追击吧?并没有,秦国又等了二十年,才发起决定性攻击,从魏国手中夺回了黄河一带的土地。

在与魏国长达五十多年的拉锯战对抗中,秦国表面上装孙子,基本上不主动出击作战,却在暗地里学习魏国的政治。在军事上,秦国也不冒进,除非出现绝对的必胜时机,否则绝不轻易出手,一出手就是山河国破。

自那以后,魏国无力回天,又被齐国击败,沦为了二流国家。公元前366年到322年间,秦国羽翼丰满,与魏国进行了16次战役,全部获胜。

是时候了,秦国上上下下的人民都在想着,是时候主动出击,终结战争了!于是有了后来的秦赵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血流成河。

全民战争要求一个国家投入全部人民、全部产业、全部土地、全部金钱来决战,战败则毁灭。其他国家在长期的征战中力量亏损,无力反击;而秦国保持着充沛的国力,趁势一举拿下了整个华夏。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为什么其他诸侯国养精蓄锐都没有什么用,秦国养精蓄锐猥琐发育就能成为王者?秦国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为什么其他国家都要穷得没钱打仗,秦国却能富得流油?

原因还是地理位置。秦国祖先最早来到西北地区时,其实压根没有立足之地,因为满眼望去全是游牧部落。秦国的领土完全是秦人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也学会了游牧部落的作战方式:比如将全部力量投入到一次战役;以闪电战的方式快速摧毁对手;打得赢就灭国,打不赢就回老家继续备战。

秦国虽然位置偏远,但正是因为偏远,其他国家的军队很难打到大本营,最多只能占领一些边缘领土。秦国南有秦岭,不用担心有国家偷袭,西北方的犬戎已经被灭掉,剩下的唯有东方诸国。

从秦国出发到中原去,有一条渭河自西向东流淌,秦军可借水利运送粮草兵士;而东方诸国如果想打秦国,却面对西北地区的高原山地。

山好水好,秦国便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努力种田扩军。

但是,秦国的辉煌是以其他诸侯国的鲜血为代价的。从公元前317年到256年,各国总共有150万人死于秦军之手,如此伤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无法挽回的灾难。

古有尧舜禅让,讲的是道德;商汤伐夏,攻伐荒废无道的夏桀,讲的是天下百姓;周王伐商纣王,亦是仁义之气。然而春秋战国无义战,每一个国家都是为了一己私利发起战争,将全部子民拖入战争漩涡中。

胜败兵家事,江河万古流。即使秦国终结了持续五百多年的大混战,其国家也很快便灭亡了。我们今天看历史往往只看到战争,但战争并非历史的全部,它的背后是兵器、粮食、土地、军人和农民,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

理民生、施仁政,才是兴国之路。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