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又作了进一步明晰,宣布从今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
事实上,这一工作在几年前就已开始。2009年12月,中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启动,年满60周岁的参保农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2011年7月,中国又启动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的参保居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这两项所覆盖的对象是没有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城乡居民。对于新农保和城居保,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均为每人每月55元,政府补贴标准起点均为每人每年30元,二者只是在缴费标准上有差异,新农保为每人每年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城居保为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统账结合模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采取现收现付的财务模式,个人账户养老金则采取完全积累模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统称为基本养老金。相关专家表示,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是提高劳动者报酬、扭转劳资收入分配失衡格局的重要举措。
有关人士透露,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目标已经明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也要实行省级管理。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退休职工的“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职工的收入待遇逐渐拉开,且差距越来越大。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改变退休职工的“双轨制”运行,势在必行。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又必须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前提。
今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给出了愿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而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已被列为今后5年的阶段性目标之一。
人社部也有联动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研究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着力研究解决养老保险与工资制度的关联、多层次保障体系、待遇水平与企业同类人员的平衡关系、过渡期设置及平滑衔接等问题,同时推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取向,给各类群体积极正确的预期。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社会保障制度回顾: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全面覆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一老一小”有了保障。随着居民医保的推开,以及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在全国普遍实施,我国从制度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居民的全面覆盖。
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同年,各地区全部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同年,实施了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社会保险关系首次实现了跨省区的顺畅转续。
2011年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填补了养老保险制度最后的空白。
2012年国家提出了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到年底实现制度全覆盖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这两项制度,将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