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2371|回复: 0

(青春在雪域高原绽放)造梦者:为了雪山下的孩子们

发表于 2010-11-25 09: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阳网11月24日讯  可能全世界就这个高原上的学校会放“虫草假”,可能只有这群孩子一到冬天,需要边上课边等太阳,可能只有这里的体育老师,在上课时,还要承担更多的风险……这里是青藏高原,一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地方。
  这里还有一群人,从广阔平坦的平原,来到这片离天空最近的雪域高原,他们如一个个“造梦者”,为藏族孩子们打开了一条理想之路——
等啊等啊等太阳
  2005年,学英语专业的李宗印从洛阳师范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西藏昌都地区最偏远的边坝县。在到边坝县的次日上午9点,我们来到了李宗印所在的边坝县初级中学。这时,学校已经开始上课了,可由于大山的阻隔,阳光如害羞的少女姗姗来迟,一个奇特的现象就产生了——等太阳。
  这是在昌都地区特有的景象,由于位于横断山脉之间,又是三江并流的所在地,在昌都地区无论哪个县城,都可以看到四面环绕的雪山。边坝县也不例外,由于四周环山,冬天这里每天到中午才“出”太阳,光照时间仅6个小时。
  李宗印教的这个班里的孩子们来到了学校操场的西北角,师生们一起爬上一个小土坡,这儿是全校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高原地区氧气本就稀薄,而这个季节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4%,一个小土坡爬上来,已经让人上气不接下气了。
  坐在枯黄的草丛上,李宗印带这些藏族孩子们朗读着英语单词,孩子们尽管发音不太标准,但是读得很认真。当金色的阳光洒遍了校园,大家这才回到教室继续上课。
  他希望学生知道,无论条件怎样,都要坚持读书。
“虫草假”与“三包”
  在边坝县街头,不时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的摩托车上,不少车手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李宗印告诉我们,每年的六月底到七月末,是挖虫草的季节。挖虫草是藏族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学校不放假,绝大多数学生也都会跑掉。不少藏族家长会这样对孩子说:挖一斤虫草就能得到一辆摩托车。而一斤品级不是最好的虫草,在昌都地区已经能卖到7万元钱了。因此,这里有一个也许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特殊假日——“虫草假”。
  除了“虫草假”,我们还遇到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不管我们是在昌都地区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地区二高)、昌都地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地区一小),还是在偏远的边坝县中学,甚至在我们途径的乡里的学校,校舍无一不是当地数得上的建筑。我们深入学校,了解到,国家对藏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费。不仅如此,我们看到孩子们身穿统一的棉校服,如果不是被晒得黑红黑红的小脸儿,他们看起来和其他地方的学生还真没什么区别。而他们冬夏的两套校服,也是国家免费提供的。
  地区二高校长陈玉亭说,在他们学校里,甚至是高中的学生,只要是农牧民的孩子,也一律实行“三包”政策。此外,学校还有“边远班”,专门为那些最偏远、最穷困的农牧民孩子提供免费教育。
  他希望更多农牧民的孩子,可以从国家的好政策中受惠。
高原上的体育课
  初见袁凤春是在她的语文课上,她正在教一年级的孩子们认生字。由于紫外线强烈,孩子们上课时也戴着帽子,不少孩子的小脸儿都皴得黑红一片。
  袁凤春讲得很带劲儿,脸上洋溢着照人的神采,不过我们仍然能发现,她的眼角已经堆起不少皱纹,嘴角也有了浅浅的法令纹,严酷的高原环境已经让她出现了早衰的迹象。
  上完语文课,她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操场上,紧接着就是她的体育课。这个2005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是边坝县中心小学唯一一名专业体育教师,教学生体操动作,和孩子们比赛短跑,和他们玩游戏,甚至教他们打太极拳、武术……
  抢球、运球、灌篮,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孩子们在袁凤春的带领下,好像一群脱了缰的小马儿,快乐地蹦跳着。在这个上个楼梯都要比内地累上许多的高海拔地区,医生叮嘱过,要尽量少做剧烈运动,因为人在稀薄的空气中很容易气喘,可袁凤春顾不上这些,仿佛她的生命已经融入到了体育课里,和这些孩子们一起享受着阳光,再也不分开。
  她希望在这个缺乏体育器材与设施的地方,藏族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到先进的体育教育。
“改变他们的同时,我也在发生变化”
  地区二高在离昌都县城14公里的俄洛镇上,当我们在学校操场的塑胶跑道上看到郭志峰时,他正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做游戏,操场上一片欢声笑语。“我刚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郭志峰说。
  2004年,郭志峰从洛阳师范学院毕业,来到西藏教书。刚开始上课时,他对学生喊“立正”,没想到,学生们也模仿他喊了一声“立正”,过了一会儿,他才明白,这里的学生不懂汉语,听不明白他说的话;“跳山羊”时,作为“山羊”的学生很不配合,认为郭志峰在侮辱他们;教小步跑时,由于跨部动作比较明显,郭志峰一做动作,学生们就发笑,最后好不容易跟着老师开始跑,却扭扭捏捏,还窃窃私语……
  这一切都让本科毕业、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郭志峰很不理解。和学生交流多了,他才发现了这些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草原、牦牛,不少人刚来到学校,连汉语都说得磕磕巴巴,至于那些体育活动他们更是第一次见到,看来,他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找到了原因,他又发现这些康巴藏区的学生们重情义、讲义气,就主动和学生们融在一起:交朋友,用心交流,很快和学生们打成了一片。“改变他们的同时,我也在发生变化。”郭志峰说,他觉得自己也越来越像个康巴汉子——豪爽、正直。
  他希望他的学生们的观念可以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
希望——为了雪山下的孩子们
  除了他们,还有很多毕业生,也遇到了各种问题。
  李红武是洛阳师范学院支援西藏的毕业生中,在乡小学时间最长的老师。“乡里孩子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语文得几分的都一大把,更不用提英语了。”李红武说,他刚开始教英语时,孩子们连汉语都不会说,他只好跟着当地人先学习藏语,争取尽快让孩子们明白这些英语单词的意思。
  八宿县中学的杨丹丹在教孩子们美术时,发现孩子们许多都是画唐卡(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的高手,当繁复的莲花一笔画成后,精美的图画让这个油画专业毕业的姑娘也惊住了。可是由于当地买不到更多的美术工具,她只好教孩子们最简单的简笔画。每年她会在回洛阳的时候买许多颜料,平时只能省着点儿用。
  等太阳、“边远班”、克服高原反应、学习藏语、回洛阳买颜料……来西藏的这些年,他们遇到的问题绝不仅限于此,可是,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克服着遇到的困难,把一个个希望汇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大的希望——为了雪山下的孩子们。
  严酷的高原环境、迥异的生活习惯,他们能适应这里吗?他们还会遇到什么难题,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许建辉 霍绍听)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