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1707|回复: 0

“洛阳精神”之实践篇:创新让农民企业环境获得“三赢”

发表于 2011-5-11 18: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5月3日,我市召开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会。会上,市委书记毛万春作了题为《精神立市 实干为先》的重要讲话,会议公布了新时期的“洛阳精神”。会后,全市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毛万春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洛阳精神”,全力向福民强市总体目标迈进。本报今起推出《“洛阳精神”之实践篇》栏目,介绍各行各业弘扬“洛阳精神”的具体行动,敬请关注。

  长期以来,我市各地秸秆禁烧主要依靠管和罚,如何把秸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起来,成为各级政府关心的话题。

  洛宁县通过转变思路,创业创新,大力推广利用新技术,不但变废为宝,而且实现了农民、企业、环境“三赢”。   

  农业废弃物曾困扰“豫西粮仓”

  洛宁县有耕地72.4万亩和丰富的林业资源,素有“豫西粮仓”之称。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秸秆、树枝、树叶日渐退出农民生活燃料的序列,成了困扰该县的难题。

  每到秸秆禁烧时节,有关部门为了防止农民焚烧秸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严防死堵。而农民除了留下少量秸秆用于饲养牲畜、沤粪肥田外,大量的“废弃物”又不知如何处理,堆放在路边、地头,既不美观又碍事,所以“四处冒烟”的情况时有发生。

  尽管政府部门对秸秆禁烧采取疏堵结合手段,一方面引导农民通过把秸秆运往养殖场、直接还田等方式处理,一方面依靠管和罚强硬手段禁烧,可那些能消化秸秆的场所容量有限,秸秆禁烧也时常陷入年年禁年年烧,越禁越烧的“怪圈”。

  用大项目来提高秸秆含金量

  秸秆禁烧,屡禁不止,使洛宁县有关部门认识到,不转变工作思路,为秸秆找出路,单靠行政手段管和罚,并不能使秸秆禁烧这一难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只有通过合适的大项目,提高秸秆附加值、含金量,才能真正引导农民实现观念上的改变,为秸秆找到真正的出路。

  2007年3月,洛宁县相关部门经多方打听,得知北京新华水利水电投资公司有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该项目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一年能“吃”27万吨农作物秸秆、林果枝条、山木及各类木质边角料,不仅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对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实施县城集中供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这一项目引起洛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他们先后派人3次赴京与对方就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展开洽谈,并向对方详尽展示洛宁当地丰富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和各种投资优惠条件。最终,新华水利水电投资公司被洛宁县委、县政府的诚意所打动,决定投巨资在洛宁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创业创新中实现“三赢”

  2010年3月29日,年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到1.8亿千瓦时的洛宁新华生物质能热电厂投入运营,秸秆焚烧难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该生物热电厂投入运营后,县里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在各乡镇和一些大的村庄,发展了一批农业废弃物收储专业户,以方便农民就近销售,然后,再由这些收储专业户集中送往发电厂。看到昔日的“废品”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票子,当地农民喜笑颜开。

  洛宁新华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目前,生物质能发电厂在厂区周边50公里半径内,已发展秸秆收储专业户32户,从业人员有100多名,农民使用手扶拖拉机专门从事秸秆运输的已有90多人。   

  眼下,洛宁县不但成功化解了秸秆禁烧这一工作难题,还在秸秆利用上实现了“三赢”:在秸秆收购、加工、转运这一过程中,仅秸秆燃料收购一项一年就可给农民额外创造收益5000多万元,企业从中也获得燃料资源,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得到根本性改变。(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喜逢)

    评论:用创新破解难题的范例

  一直以来,我市各地秸秆禁烧主要依靠管和罚,这种“堵”的办法费时费力,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浮起瓢。洛宁县用新思维、新技术,一举突破了这一瓶颈。

  在许多工作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思维定式,习惯用“管”这一“硬办法”,来对付各种问题,动不动就罚款,动不动就一棍子打死,问题可能一时解决了,但治的是表象,而不是根本。本源不治,顽症难除。

  洛宁县突破“禁烧”瓶颈的实践告诉我们:思路一变天地宽,创新能治“老大难”问题。我们要做好工作,就应当多一些谋划,少一些循规蹈矩;多一些开拓,少一些亦步亦趋。

  创新,是洛阳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克难攻坚的法宝。洛宁县的经验,是用创新破解难题的范例。 (喜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