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密集发表调研和评论文章,呼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高层的密集的表态,也使收入分配改革被推上前台,如箭在弦上,不容迟疑,更没有回头路可走。但收入分配如何改、重点在哪,都是出台方案必须考虑的问题。
人民日报:《 谁是弱势群体》
有车族、大学教授等纷纷自称为“弱势群体”。收入差距加大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让“弱势心理”蔓延——
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贫困人口,构成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部分。在中国仍然有超过359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城市底层居民生活困难——
如何让“弱势群体”早日富起来、强起来?“弱势群体”大量存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表现。要加大公共政策对其倾斜力度——
人民日报:《》
工资是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上半年,全国总工会曾进行过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居民收入增长比例过低,意味着百姓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长此以往,居民消费能力必然下滑。
数据表明,政府、企业、居民是国民收入三大分配主体,改革开放初期,这三大主体所占比例是24∶20∶56,而目前的分配比例是33∶30∶37。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成为我国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不仅工资增幅慢,在居民中间,不同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更加令人担心。
1 1 新华社:
一个国家的发展,公正和效率是永恒的主题。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才能提高国家发展的活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国家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分配公平正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日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行业收入差距超过10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2倍以上,基尼系数在2002年首次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继续向0.5的红线逼近。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关系中究竟存在哪些痼疾?收入分配改革应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有哪些制度性难题破解?政府该如何发挥作用?
人民日报:《》
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首先应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跑赢物价上涨速度。如果物价上涨过快,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就必然导致居民实际收入缩水。如果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就更会造成居民财富的损失。因此,中央一再强调管理好通胀预期,并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物价。
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应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如果居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为教育、医疗、养老准备的,或者需要用于支付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那么,居民实际能够支配、可用于即期消费和投资的钱就会相应减少,居民收入的含金量就比较低。所以,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还应疏通民间投资渠道,使居民手里的钱成为 “下金蛋的母鸡”。例如,打破一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在坚决打击投机炒作的同时,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规范发展股市以及投资基金等,使居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等。这样做,既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和调整经济结构,又有利于广大居民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 2 新华社:《》
学术界认为,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在初次分配层面主要有六个:如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相对下降、技术进步和资产收益率提高造成劳动报酬下滑以及城乡、地区、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收入差距的拉大。
专家认为收入差距拉大是阶段性现象,在未来不可持续。“当城市化、工业化到一定程度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扭转。”
人民日报:《》
今天找到工作了,明天会不会被辞掉?今天身体很健康,明天会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而致贫?从涨薪到升职,从户籍制度到收入分配制度,从子女教育到社会地位,到处都有或明或暗的“天花板”,“中产”上行的机会并不多。面对现实压力带来的焦虑,有的“中产”顺水推舟选择离开,有的直面困难仍在奋斗
焦虑,究竟源自何处?
困扰“中产”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生存问题,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实实在在的不安全感……
3 3(新华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