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几年的工夫,张新伟练就了敏捷的身手。
午饭要靠“空运”。
造烟囱的人。
闲暇时,看会儿电视。
仿佛置身于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巨大的通天柱内,在密密匝匝丛林般的脚手架上,他们垂直攀爬直到80米高空,在随风摇摆的塔尖拆除模板。这样的工作,连续做6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孤独、枯燥却不敢走神儿,除了那根粗粗的保险绳别无所依。这,就是烟囱工的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烟囱”,这一旧工业时代的标志物已经开始淡出我们的视线,与此同时,造烟囱的烟囱工则更是很稀少了。在东区热源厂集中供热工程工地上,我们见到了一群正在工作中的烟囱工,感受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胆得大心要细 上阵还需亲兄弟
张新伟,这名42岁的烟囱工双手粗大有力,脸庞黝黑。我们见到他时,他刚从80米高空“降落地面”。张新伟干了10余年造烟囱的活儿,建了几十根烟囱。由于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过硬,又会做木工活,于是他干上了造烟囱的活儿。他说,自己25岁第一次登上烟囱顶时,除了兴奋,没别的感觉,于是从此与烟囱结下不解之缘。
张新伟带我们钻进了大烟囱的底部。一走进底座内部,就仿佛置身于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通天柱里,身边尽是密密匝匝数不清的脚手架。脚手架向上延伸着,望不到头,让人感到有些眩晕。
沿着林立的脚手架,只见张新伟抬腿跳上其中一根,伸手抓住另一根,噌噌几下,已经飞身上到了几米高处,毫不费力。跟随我们的工地负责人说,一般人要上塔即使不休息也要40分钟,下来后双腿会疼上好几天,而张新伟只要20分钟。
现场的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烟囱工必须年富力强。他们年龄都在25岁至45岁之间。太年轻了,怕手脚毛糙不安全;年长了,又担心身体扛不住。干这行,要克服恐高眩晕,因为站在狭窄的烟囱顶部,常常会因为风吹等原因,感受到烟囱明显的来回摇摆,如果身体和心里素质不好,轻则呕吐,重则当场掉下!
十几年下来,张新伟参与建造的烟囱已经有几十根。“干这种高空作业的活危险性高,一定要跟同伴配合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因此,如今无论到哪,他习惯与自己的亲弟弟张新强搭帮干活。站在令人眩晕的烟囱顶上,他和弟弟一起搭建模板,配合很是默契。
午饭靠“空运” 不喝水不上厕所
从7月开始建造,张新伟和弟弟张新强就和其他20多名工友吃住在工棚,形影不离。为了保证11月中旬供暖,他们实行了三班倒。
因为在塔顶工作上下攀爬的时间很长,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一个就是上塔后一天都不下来。这样一来,每天可以节约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吃喝拉撒都没办法照顾到了。为了这,工人们早饭不敢喝水,一天中几乎也不喝水,上面备着一个水壶,实在口渴就抿上一小口“意思意思”。午饭很好解决:放在一个桶里面用绳子从塔底吊上去,一般是烧饼就菜,都是干的没有汤水之类,简单一吃,接着干活。
13时许,午饭送来了:一个大红桶里盛着白菜炒肉,还有海带;另外还有一大塑料袋的烧饼。
“今天的伙食很不错哩!”张新伟用手里的对讲机对在塔顶的弟弟说。几个人把饭菜用绳子系好,缓缓向上拉,过了10多分钟,塔顶上的张新强和其他几名伙计就收到了“空运”的午饭。
“烟囱工少了,但城市的天蓝了”
张新伟告诉记者,自己刚入行时,造烟囱的活儿还很多,几年间就造出了十几根烟囱,大大小小的都有,很多是才二三十米的小型烟囱。由于高度低,施工也相对简单。这几年,随着城市对环保的重视,小型烟囱早已不让建了,还有很多烟囱都已经陆陆续续被拆除了。
以前,每建好一根烟囱,都令张新伟很自豪,他总是如数家珍地告诉别人,哪个地方有他建的烟囱。但这几年,他听到的都是自己曾经的心血被拆除的消息。他认为,那是自己的杰作。
“现在烟囱拆的多、建的少,过去干这一行的人现在大多都转行或失业了。虽然我感情上舍不得,但都能理解。”
“这次我们建的这个‘大家伙’可是很环保呢!它高80米,旁边还配套建有一个巨大的脱硫塔,仅脱硫无害化处理一项就花费百万元以上,有两级排放过滤系统,排出来的几乎全是无害的白色蒸汽。”张新伟指着旁边的脱硫塔告诉我们。
“记者同志,等我们的大烟囱下个月建好投产时,请你再来,给我和它拍张合影吧!”临别时,张新伟自豪地说。
记者 杜武 通讯员 王少峰 安宇满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