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2299|回复: 0

洛阳陈屯社火

发表于 2017-7-27 14: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屯社火始创于清初,主要流传于洛龙区白马寺镇陈屯村一带,当时,每当春暖花开之时,陈屯人便杀猪宰羊祭祀神灵和祖先。如今,陈屯社火已成为一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一个保存较完整的社火模式。从其表演形式、道具及场面,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河洛地区原生态社火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式,对研究河洛地区水域文化及社火团队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
Ri5XCzk65cc5FI56.jpg
1清代至今声名远播
洛龙区白马寺镇陈屯村一带,自古乃水陆便利之所。在这里,有一项民俗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它就是陈屯社火。
据传,陈屯社火始创于清初。从陈屯社火现存的清代道具及其有关资料记载,我们可以推断陈屯社火的鼎盛时期最迟也应在清代中期。那时,通过洛河水运货物是重要的交通式。“陈屯村有70余艘船,村东头建有大王庙,每年正月初一,村中就组织社火到大王庙表演,以祈求船只在运行过程中顺水顺风、一路安。”陈屯社火重要传承人陈运通回忆说。
民国以前,陈屯社火虽早已声名远播,但自古以来均在本村相传,不传外村。“新中国成立后,因村中主事与竹园村主事交好,陈氏排鼓才传入竹园村。”陈运通说,因感谢陈屯村传授鼓艺,每年正月十五,竹园村都到陈屯村谢师。之后,陈屯村便会在正月十六到竹园村进行回谢,两村进行联欢。20世纪90年代后,陈屯社火又传至分金沟村,三村联欢,场面宏大。
另外,从清代直至20世纪70年代,陈屯村一直保留有剧团,在洛阳东郊名气颇大。“那时,洛河南岸的佃庄村与河头村每年都有‘对戏’的习俗。”陈运通说,两村“对戏”时,陈屯村的剧团多为佃庄村所请。如今,两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一提起“对戏”仍津津乐道。
t8633e5oav82VQ3N.jpg
2表演生动深受喜爱
如今,每当逢年过节或举行重大活动,陈屯社火便闪亮登场。那么,陈屯社火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而深受百姓喜爱?陈屯社火的另一位重要传承人陈宗安为我们列出了两个关键词。
●社旗社旗是社火的灵魂、脸面。“有社无旗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陈宗安说,陈屯社火的社旗由各条船集资制得,从清代传至民国,现仍存“中州河南府洛阳县正东路陈家屯村门旗”两面、对子旗12面,这在洛阳地区并不多见。
●老汉背妻“老汉背妻”是陈屯社火的一大绝活。相传,某年,陈屯村的船队到了巩义回郭镇,村人见当地有人玩此绝活,便将其引了进来并发展成陈屯社火的一大绝活。其表演需借助于一件特殊的道具——道具本身带有逼真的人物头像,表演时由一人巧妙装扮、操作,从而使观众看起来像是有个老汉背着他的漂亮老婆,体现夫妻俩互相关心之情。有时,“老婆”不愿意了,还会用扇子敲“老汉”的袋,“老汉”的脑袋和眼睛还会转圈,相当有趣。
“这绝活是由一个人完成的。”陈宗安说,“老婆”的腿是用稻草做的。表演时,表演者一手拿扇,另一只手则控制着“老汉”,让他转圈和眨眼。
专家论证后认为,陈屯社火历史悠久,是一个保存较完整的社火模式,历经漫长岁月其表演一直未间断,目前清代社旗、道具、戏衣保留完好。从其整个表演形式、道具及场面,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河洛地区原生态社火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式,对研究河洛地区水域文化及社火团队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陈屯社火流传较广,现在已发展到三个村,且三村因此结盟,这对研究民俗有重要意义。
3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俗话说:“能领千军,不领一社。”社火难领,难在其组织形式上,即作为一种民间组织,主要靠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威信来组织大家。
“近年来,随着老艺人们一个个谢世,陈屯社火的传承也前景堪忧。”陈屯社火另一位传承人陈红军担忧地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将陈屯社火传承下去?如何才能为其不断注入新的力量?这些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陈屯社火曾投入10万余元用于添置道具、设备,近年来,其表演内容还被制成音像资料予以保留,随时都能够原音重现。陈屯社火的传承人还在继续研究,争取出版相关书籍,使这一代代相传的独特艺术形式能被更好地传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