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在京师洛阳进行反宦官斗争开始,曹操对袁绍的某些看法和行动,就表示过异议。尽管这些史料记载不一定完全可信,但曹、袁之间存在矛盾,这是肯定的。由于当时的客观形势,袁、曹政治集团的利益,以及袁、曹两人各自的个人打算,尤其重要的是,袁绍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号召力,曹操必须联合袁绍,甚至依赖袁绍,才能谋求自身的发展。因此,这时矛盾是隐伏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因而,“袁、曹方睦”,或“袁、曹一家”,就成为一般所公认的两人之间的关系。
曹操、袁绍之间矛盾的表面化,是从曹操取得兖州后开始的。兖州这个重要的军事要地,曹操企图完全据为己有,袁绍则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袁绍一直企图完全控制曹操,当兖州为吕布所取、曹操陷入困境之时,袁绍看出,这是控制曹操的大好时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袁)绍使人说太祖(曹操),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又《程昱传》说:“太祖(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时(程)昱使適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信)、彭(越)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荀彧)、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袁绍与曹操一直联合行动,不存在这时才有“连和”的必要,这是当时史书有意识的在为曹操隐讳。(《三国志集解》引姚范说:“(袁)绍时盖欲招考曹)操而臣之也,云连合者,旧史讳之,而承祚仍其文耳。袁、曹是时未构兵,何连合之有?”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十分明显,袁绍乘曹操失去兖州的时机,要胁曹操将家属迁居到邺城,表面上是置于袁绍的保护之下,实际则是作为人质,借以达到完全控制曹操的目的,使之从属如韩信或彭越那样的部将地位。这是曹操、袁绍之间矛盾表面化的一个显著事例。《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谢承《后汉书》说:“(曹)操得兖州,兵众强盛,內怀反(袁)绍意。”(《文选》卷四四)从矛盾的另一方面来看,曹操也在力图摆脫袁绍的控制。
矛盾表面化还不是矛盾的激化,两人之间矛盾的源化,是从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开始的。《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说:“(袁绍)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 ”这表明袁绍对曹操脫离自己,所显示的极其愤怒的心情;同时也表明,“挟天子”,对曹操来说,则是借此摆脫袁绍的控制。两人之间,从此处于敌对的地位。(我真的好理解他的愤怒啊)
从友好到敌对,曹操、袁绍之间矛盾的表面化,是从据有兖州之后开始的,终于导致了矛盾的激化。通过官渡曹胜袁败的战争,这个矛盾才最后得以解决。从兖州到官渡,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