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牡丹兴起于隋朝,并在唐宋时期发展繁盛,被国人奉为太平盛世与生活富贵的象征。宋代大诗人欧阳修曾用“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道出了牡丹在洛阳走红的原因。由于土地肥沃,水热条件适中,加之历代园艺大师的巧植善种,洛阳各个牡丹园不断涌现出色、形皆佳的珍品。时至今日,街头巷尾的牡丹早已成为古都洛阳无可争议的形象大使。
深春4月,当你踏上古都洛阳的土地,便不由产生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这震撼便来自那满眼盛开的牡丹。
这是个属于牡丹的季节,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进入洛阳,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那柳絮繁花中的牡丹:簇拥在花池中,雍容华贵的牡丹如古代皇家的仪仗队,气势恢宏地迎接着八方来宾:植入花盆中,高贵典雅的牡丹如盛装待嫁的公主,接受着赏花客的由衷赞美。
唐宋牡丹梦回黄金时代
国人自古有“物以稀为贵’,之说。牡丹花型硕大、颜色鲜艳,以华贵著称,按说应该藏于深闺。而进入洛阳城中,这一传统说法霎时被颠覆。大街小巷,牡丹雍容地绽放于寻常巷陌;公园庭院,牡丹更是一团团、一片片,灿烂地绽开。更为引入注目的是牡丹的颜色,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红的像火,更有黄牡丹、绿牡丹、紫牡丹、黑牡丹。
千百年间,洛阳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牡丹圣地。牡丹与洛阳的故事更是枝枝蔓蔓,生生不息。
在古都洛阳,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当时,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并派人到各地搜寻奇花异石,在洛阳邙山之下建造了著名的西苑。王公大臣为讨帝王欢心,三下江南寻奇花,在这些搜寻来的花卉中,花大色艳、雍容华贵的牡丹最得隋炀帝喜爱。他下令在西苑宫内遍种牡丹,普天之下的牡丹花匠纷纷被招到洛阳,研究牡丹园艺,侍奉牡丹。没过几年,洛阳西苑中已经植有飞来红、袁家红、云红、一拂黄、先春红、颤凤娇等名贵品种。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隋炀帝的这份偏爱,促使了牡丹在洛阳的皇家园林中生根发芽。
“国运昌则花事兴”。到了唐朝,洛阳经济繁荣,牡丹不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备受宠爱。那时,牡丹被誉为“国花”,洛阳的家家户户都有栽种。随着民间的普及,洛阳出现了从事牡丹培育的专业人员。当时牡丹至少出现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同时还出现了重瓣品种。其中以紫色系品种最为丰富,追溯原因,这正是皇帝喜好的颜色。为了取悦帝王,花匠在牡丹的花色上可谓是费尽心机。
到了北宋,洛阳牡丹的规模再度扩大,不仅颜色趋于多样,园艺师还培育出了一花二色的复色牡丹(名为二色红)和绿色牡丹(名为欧家碧),人们把这种雍容华贵的花卉看作是太平盛世与富贵生活的象征。当时洛阳人说的“花”通常就是特指牡丹,足见其在百花中的地位。宋代欧阳修曾经专门题写《洛阳牡丹记》,文中说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意就是讲,在洛阳无论穷人富人,喜好牡丹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这已成为当地的风俗。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宋时期的洛阳也许真是这样。由于牡丹花期短暂,人们不仅白天看花,晚上也要“夜惜衰红把火看”,就连雨天也要“劝君披取鱼蓑去,走看姚黄拼湿衣”。
北宋之后,由于战乱与沉重的赋税,洛阳牡丹品种与数量大减。在元朝近百年的历史过程中,牡丹的发展进入低潮时期,优良品种难得一见。明清时期,洛阳牡丹缓慢恢复,据清乾隆年间《洛阳县志>记载,那时的洛阳有牡丹品种163种。民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让洛阳牡丹再一次受到毁灭性打击,品种仅剩50余个。
1949年之后,洛阳牡丹得到恢复与发展。在收集、整理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园艺工作者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国内外优良牡丹品种的引进工作,品种数量得到迅速增加。1962年,洛阳牡丹恢复至105种:1985年为265种,1990年达到538种。而今,国内外千余种牡丹在洛阳落户,种植面积近万亩。昔日隋炀帝的西苑已经不复存在,在其遗址上,新的西苑公园拔地而起,成为洛阳人民观赏牡丹的好去处。每逢4月牡丹花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洛阳又一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牡丹城”。
野生牡丹走出药圃做花王
在秦朝之前,人们不分芍药和牡丹,直至秦汉之际典籍中才真正出现“牡丹”的称呼。若从《诗经》、《山海经》中对芍药的记载算起,中国人关注牡丹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了。那时,古人的描述还仅限于野生种类。《诗经·溱洧》中有一段诗:“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大意是说,青年男女戏游于河畔,在野地采集芍药花(或牡丹)送给对方,表示惜别之情。这么看来,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野生的牡丹、芍药就已经如今天的玫瑰一样充当起爱情信物了。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倒很浪漫。翻看关于牡丹的书籍和文章,据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所载,木芍药(牡丹)能够“主寒热,除症坚,安五脏,疗痈创”。那时的牡丹既不是男女私会的见证,也不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它仅仅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药材;到了南北朝,北齐出现了关于牡丹的绘画作品,这时牡丹才真正以观赏花卉的身份出现。
在前人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各地区曾使用过的牡丹别名,比如:鼠姑、鹿韭、木芍药、洛阳花、花王等等。除此之外,李时珍特别针对“牡丹”一词给出了解释:“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为之牡丹。”“牡”字本意为“雄性”,在这里李时珍解释为牡丹虽然可以靠种子繁殖,同时也能够通过根、茎进行无性营养繁殖。而“丹”并不是说花的颜色是红的,而是因为牡丹的根在中药中称作“丹皮”,其色泽越红,质地越好。
洛阳四周的邙山、锦屏山、万安山、嵩山上曾经广泛分布着野生牡丹,这些地区距离人类的聚集区并不远。最早是谁将其带回自家庭院,早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山野来到花园之后,野生牡丹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在园艺师的呵护培育之下,这种原本与荆棘无异的药材一步步成为了今天园林中的“花王”。
据洛阳牡丹研究所的专家介绍,中国现在栽培的牡丹主要分为“中原牡丹”、“西北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4大栽培品种群。中原牡丹品种群是最大的一个,历史上主要由紫斑牡丹、矮牡丹和杨山牡丹3个野生种经过自然和人工反复多次杂交培育而成。由于采挖和环境的破坏,现在野生的牡丹已经不多见了。从朋友那里我曾看到过这几种野生牡丹的图片,它们都是单瓣花,颜色也较为单调,远不如现在人工栽培的牡丹雍容富丽。
野生牡丹进入花园之后,人们采取嫁接、人工授粉等杂交手段对牡丹进行选种驯化,力图改变其株形、花色、花型。那些花型、颜色单调的野生牡丹经过一次次的杂交选种,终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并造就了中国园林史上长盛不衰的牡丹佳话。
在《洛阳牡丹记》中,欧阳修曾提到了当时一些著名的花匠:有一位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当时洛阳的富豪人家常常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来年春天开花才付工钱,接活一株报酬达五千文钱。其实在更早的唐代,就已经涌现了很多牡丹接花高手。古书中记载过一个叫宋单父的洛阳花匠,他种的牡丹色彩丰富,品种多而独特,曾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专门到骊山种植牡丹。当时的爱花人惊服宋单父的“幻世之绝艺”,并将其尊称为“花师”。
当然,除了这些著名花师,更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能工巧匠,推动着牡丹栽培技术不断突破。最早,人们引种来的野生牡丹都是单瓣花,经过园艺师们长期摸索改良,牡丹花瓣逐渐增多,进而形成了半重瓣和重瓣花,并涌现出姚黄、魏紫等著名重瓣品种。
花瓣不仅数量增加了,形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栽培园艺品种的外花瓣有圆形、倒卵形、不同齿裂倒卵形、倒广卵形等等。内花瓣形状就更复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