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青 于 2011-11-11 15:59 编辑
优雅是一种感觉,它是文化素养和内心智慧的反映,你见到的她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她有品味,懂得穿衣打扮色彩搭配;她善于学习,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她把生活安排得精致有序,她读书、听音乐、逛街、旅游、健身;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有足够多的亲和力,她的脸上永远保持着微笑;她在举手投足间,一频一笑时流露出的气质韵味让人难忘;她是聪慧明理的女人,她是独立自信的女人。汪薇玉就是具备这种优雅气质的女人。
说到汪薇玉的优雅气质形成还得从她的母亲说起。母亲是苏州东山人,当年在东山有两个大户人家,而母亲就是其中一家的千金小姐。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汪薇玉的偶像,因为母亲的举手投足总是那么优雅,让人赏心悦目。平时母亲爱穿旗袍,每次和母亲出去总会引来路人赞赏的目光。母亲在教育女孩方面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定,她最反对女孩子咋咋呼呼,坐没坐相,立没立相。家里请客吃饭时一定要长辈先入座;没有佣人时小辈就要给长辈添饭,这样的规矩是不能乱的。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母亲从没有让汪薇玉单独去逛淮海路,她认为女孩子是一定要陪的。在母亲的熏陶下,汪薇玉成长为一个爱美爱看书的女孩,可是那时的环境已经不允许女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了,母亲的许多旗袍也随着“扫四旧”而剪掉了。记得有次一件衬衣破了,爱美的汪薇玉就在破损处绣了朵花,但却被批评说是“资产阶级思想”。但是爱美之心挡不住,她会经常翻看母亲的相册,把母亲仅剩的一件旗袍披挂在身对镜比试。
爱美的旗袍沙龙姐妹们激发了汪薇玉的构思,她决定走出古美社区,走向最具上海风情的南京路。可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丈夫蔡佩培的质疑。他说,“你们穿着旗袍到南京路去,会不会被别人笑话?”,但是汪薇玉决定试一试。
那天南京路上出现了几十个穿着旗袍的女人,它一下子引起了轰动,几乎所有的人都停住了脚步,用相机拍摄她们,老外也跷起大姆指,有个外地游客说“上海女人就是这样的,那么优雅,美丽动人”。的确,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欣赏美、赞叹美,而姐妹们那种掩饰不住的兴奋,喜悦和自信可以从每个人的脸上读到。从此以后丈夫信服了,身为退休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的他现在成了旗袍沙龙的专职摄影师。
自从在南京路上穿旗袍秀了一回后,汪薇玉的手机快打爆了,上海各区爱美女性纷纷要求加入旗袍沙龙,目前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300多人,平均年龄53岁,最大的有68岁。沙龙根据区域划分7个片,下设合唱队、茶艺队、服饰队、走秀队等,沙龙有了自己的“上海旗袍沙龙网站”汪薇玉会定期举办旗袍礼仪讲座,她要让穿着旗袍的姐妹有一种傲气,这不是骄傲的‘傲’而是一种自信,她要让姐妹们生发出一种内外兼修的美丽气质。
有了第一次的旗袍亮相后,旗袍沙龙走得更远了,她们的足迹走过淮海路、外滩,走过周庄的小桥流水及杭州西湖、她们来到香港的紫荆广场和维多利亚港以及澳门的妈祖庙,为了宣传世博、宣传文明礼仪,2009年4月18日,100位年过半百的旗袍沙龙姐妹又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她们与台北旗袍协会举行了一个两岸历史上同样史无前例的美丽聚会,会上汪薇玉朗诵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的笑容在那头…”接着汪薇玉又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今天,乡愁是一张机票,我飞来海峡这头,你飞去大陆那头,美丽的中华旗袍穿越时空,连接两岸的这头和那头。”此时此刻全场姐妹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种血脉相连的亲情,她们个个泪流满面。她们相约于明年的上海世博会,届时将一起穿着旗袍走进世博。今年国庆60周年庆典前夕,近百位旗袍姐妹又来到北京,她们去了天安门,长城,向世人宣传世博理念。旗袍沙龙就如一阵美丽的旋风,所到之处成为一道最独特的风景线。
2009年10月22日下午,在卢湾区白玉兰剧场,上海旗袍沙龙团队向观众呈现了一台精采的汇报演出。姐妹们身着各色旗袍展现出大家闺秀的高雅和小家碧玉的清秀,礼仪的修练使之步态轻盈,举止端庄,她们的表演激起了阵阵掌声,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姐妹们虽然年届中年,但对美的追求焕发了心灵的年轻,她们说“爱美与年龄无关,每个女人不可能不老,但与其被动地等老,不如努力一点,让自己一天一天优雅地变老”。多好啊,“优雅地变老”,在旗袍沙龙的教室里时时可以看到这条醒目的标语。
旗袍沙龙不仅提升了中老年女性的文化内涵与生活质量,更是与胡锦涛讲的和谐精神相吻合,它倡导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汪薇玉的思维开扩与时俱进,她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游刃有余,她的言谈举止,一频一笑是那么地得体,她的优雅气质感染着沙龙的每个人。旗袍沙龙团队就像一堵没有围墙的学校,凝聚了众多爱好旗袍的姐妹,她们热爱自己的团队,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而汪薇玉不仅是这个团队的领队、指导,她更是一个文化使者,一个美的传播者。她把这个称之为美丽事业的事作为她晚年最开心的事。她真是一个优雅的美丽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