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2932|回复: 9

相约出行计划:鹅屋--猫道--天生桥--万佛寺--英姑峡谷二天二夜(7号、8号)

发表于 2012-7-2 23: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秋雨依旧 于 2012-7-3 09:03 编辑

本周相约出行计划:鹅屋--猫道--天生桥--万佛寺--英姑峡谷二天二夜(7号、8号) 0000.jpg 未命名.jpg 000.jpg 00.jpg 0.jpg
6号(周五)晚7点牡丹城北门口集合,相约人数18人。
重装,无农家、二天全程24.9KM,有水源。
预计A费:130元(左右)
相约人:秋雨依旧13243088785


1、鹅屋
鹅屋的名字听起来比较令人难忘,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据说当年曾有金鹅在此筑巢,所以得了个如此浪漫的名字。鹅屋乡在当地被称为壶关县的“小西藏”,位于两省三市交界处。两省指山西和河南,三市指长治市、晋城市、河南的林州市。据说过去, 长治市壶关县鹅屋乡有个欢迎客人的习惯:看客人是不是从“猫路”爬上来的,如果是,他们会非常热情地宽待的。因为这里以前交通极为不便,到壶关县城必须绕道外地。
鹅屋乡岭峻峰险,谷深崖陡,山峦起伏,沟壑迂回,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干旱少水,无矿无藏,以及四面太行山断裂形态所造成的巨大落差,直至90年代仍然要假途晋城市的陵川县才能到达。从本县县城出发造访一个本县的山村,竟然要行程150公里、途经两省三个地市的三个县,这恐怕是笑谈吧!然而,这确是真实的!不过近些年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交通已经大有改观。
鹅屋山横亘近百华里,大大小小16个行政村、172个自然村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整个鹅屋山梁之上,黄崖底、长尾双、老鸦砣、师家背、恶石掌、土风沟。。。。。。,等等听着名字就令人神往的美丽而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鹅屋乡因为地势比较高,所以夏季非常凉爽,我们在山下热的要命,到了鹅屋,温度顿时低了下来,晚上睡觉要盖被子,早晨起来穿单衣还冷飕飕的。山里空气清新,无苍蝇蚊子等恶心的飞行物。不过鹅屋乡虽然是乡政府所在地,人口也比较多,但是缺水比较严重,据说村民吃的水都是从山下的桥上乡运上来的,每车20元。因为整个鹅屋山巅之上地面水储不住,地下水找不到,旱井打不下去。
黄崖底是其中离县城最远、交通最不方便的行政村。元末天下大乱,中原大地战火连天,为躲避战乱,中原百姓走进了太行山,来到了黄崖底,借助山间的岩洞御寒躲兵。据说,朱元璋因兵败曾在此躲避,沟壑里的躲兵窑大小有七八处。后来,躲得人多了,便有了简易房舍,这就是最初村落的雏形。从鹅屋乡到黄崖底村,大约20公里左右, 要攀越一条很险的崖壁小道“石钟路”,本次因为时间原因,未能去黄崖底一行,甚是遗憾。从河南辉县的天柱沟,可以翻山到黄崖底,攀越石钟路以后,能到鹅屋乡,途中要经过一个很美丽的水库“柿园水库”(水库属于河南)。黄崖底两边高耸入云的山峰,分别被当地人命名为簸萁山、老子山等等,环列在黄崖底村四周。这里还曾是清末民初山西省药材巨商冯金羊贩卖党参的“党参之路”,驼队从壶关县树掌镇出发,经过申掌、淅水、鹅屋牛洞上、黄崖头、黄崖底,将党参运往河南省滑县道口药材集散地,经道口装运后,然后到达汉口,再运至杭州,直到海外。这里还有很多很多古树名木,尤其有北方罕见的红豆杉。古兵寨还在山颠耸立着,陪伴着黄崖底村人朝朝暮暮。
大山的阻隔,也保留了鹅屋最本色的世界: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如黛的山峦、葱翠的林木等。特殊的地质地貌、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形成了以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这里有华北最大的天然石拱桥——天生桥,优美传说的天然石头挂钟——石钟,有被唐代杰出诗人王维誉为“此物最相思”的植物——红豆,有顺着山谷蜿蜒蛇行的陡险山涧幽径——猫路,有始建于宋元时期的石窟式佛教寺院——万佛寺等等。
2、猫路:
据传说当年杨六郎兵败壶关到此,后有追兵,前面悬崖,无路可走,焦急中有猫在崖壁上跳跃前行,杨六郎遂沿着猫的行走痕迹攀越悬崖逃过追兵,而终有此路。其实猫路就是在悬崖上盘旋而上的一条台阶路,此路原本是山民走出的很窄的羊肠小道,79年鹅屋人民公社和桥上人民公社同时发起修路,上下齐头并进,把原来的羊肠小道修成了可以挑担子行走的台阶路。据当地山民说,当年桥上乡烧的煤,都是从猫路由人工挑下去的。此路之所以出名,估计是因为一个几乎可以媲美“感动中国的马帮邮递员王顺友”的壶关邮政局邮递员赵月芳,10多年如一日,在这条山路走邮路,他似乎是某一年的山西十大新闻人物。
“猫路”经过79年的修整,已经不复当年的艰险,甚至相对于太行的很多天梯,险峻程度都不可比拟了。但因为路程比较长,行走比较累,而且两边风光很好,所以还是很值得一去。

3、天生桥
天生桥是太行山大峡谷中独特的景观之一,它位于猫路之南,英姑山峰顶。是迄今我国北方发现的最大的天然石拱桥。天桥飞跨于南北两座危崖之间,跨度50米,高200米,宽5米,厚度10米以上,呈天然石拱桥状。远远望去颇似一座巨大的山门洞开。其形状、构造与古今中外人造砖石拱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乃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世间奇观。
天生桥是喀斯特地貌的产物,这里是石灰岩分布比较广泛的地区,大自然形成了很多的溶洞,这些溶洞经过亿万年的风化瓦解,终于坍塌了,但也有特殊的溶洞存在,周边都坍塌了,仅仅保留了顶部的天花部分,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天生桥”。这样的天生桥,在云贵高原很常见,但在华北地区就很罕见了。
4、万佛寺
万佛寺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无人住持的野庙,庙建在一个孤零零的小山顶上,四周都是悬崖,颇有些仙风道骨的神秘感觉。从隔壁的山顶上看过去,小庙会给人有孙大圣尾巴变成的土地庙的印象。 据说万佛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元末明初,原庙是在山边的悬崖下依山而筑,凿山为窟,雕了很多的造像,后因兵火而毁。原址目前仅存一个石窟,里面有三尊造像,因为石窟在半空中,也不知道造像是历史遗留还是后人添补的。现在的小庙是异地重建的,离悬崖有几百米的距离,现在小庙的建成年份已不可确知。这庙叫万佛寺倒也名副其实,庙中供奉的神佛五花八门,有佛陀、观音、财神、土地、龙王、弥勒、大肚罗汉、药王,林林总总地,让人数不清,各式造像工艺差别很大,有雕刻的,有石膏模具作的,有手工泥捏的,不过工艺普遍比较低劣,中间有一尊罗汉的雕像比较古朴可爱。镶在主殿墙壁上的成片小佛像,很多已经被损毁,后人修补的工艺明显不如原型,难免让人产生狗尾续貂的想法。小庙要进到最上层,还需要钻过一道窄窄的石缝,胖子过去就比较困难,我背着65升的Bp,几乎是磨蹭着包才勉强过去。小庙原址上方的山崖有水向下流,形成一个滴水崖,不过水量比较小,冬天估计能形成冰瀑布。万佛寺的对面,有一个小戏台,估计是在节日做法会的,里面倒是可以扎下几顶帐篷。
5、老鸦砣
一个很小的自然村,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地寒冷,种植的作物有限,大多是玉米、土豆、小米、麻、红薯等耐寒耐旱作物,生活颇为清苦。不过靠山吃山,山里的山货、野果、药材看起来是不缺乏,靠着这些也能补贴一些家用。山楂、核桃、柿子、野桃、野杏等,分布面积很广,秋天过去的话,估计有口福了。我们在村边的山凹里发现了一些野杏树,摘了一些,酸甜度不错,除了我,其他人都吃了不少。村中有4户人家,其中3户邻里而居,另外一户孤零零地在山的另一方。村中通电,有一个微型小学,一个乡里派来的老师带着全部学生,上的是复式班。老师据说是半个月回去一次,很有些佩服这个山村教师。
6、英姑峡(石林)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层岚叠嶂,奇峰耸立,倒也有些张家界的味道,可惜缺水严重。看样子此峡谷原先可能是进行过或者曾经设想过旅游开发,但估计是人来得太少而作罢了。整个峡谷完全荒废,台阶路年久失修,路上杂草丛生,台阶路可能是为了旅游开发而修的,估计最终因为来的游客太少而放弃,于是乎就衰败成现在的模样了。峡谷走到底,就是南掌村,村后的一棵老榆树颇有年数了,千年没有500年应该是有的,枯枝与新芽并发,一派老当益壮的味道。老榆树已经用青石栏杆圈了起来,古树前面还有块文字不甚畅通的打油诗碑文,碑的最下面刻的名字估计是旅游区投资者的大名,看完碑文不禁令人莞尔一笑。 不过峡谷中岩壁上“英姑峡”与“隐龙谷”几个大字篆刻的倒是有些气势磅礴。

发表于 2012-7-3 07: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62592309128319773_3:}顶
发表于 2012-7-3 08: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9TTF([ZI2LGG7_}U$JIIL8D.jpg 258_556565_b4ec3518344657e[1].gif
发表于 2012-7-3 08: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狂顶{:soso_e185:}{:soso_e185:}
发表于 2012-7-4 16: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脚有伤,也支持。
发表于 2012-7-4 21: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线路,好地方
发表于 2012-7-5 22: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5:}顶
发表于 2012-7-5 22: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2-7-5 23: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发表于 2012-7-7 10: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地方期待下次在发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