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16 11: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伯利亚
我们外人恐怕很难明白,俄国人对西伯利亚寄予了多少希望,内心又怀着怎样的恐惧。正是由于恐惧,它才把那么多人赶到酷寒之地去建造一座座城市。
文/李方
我希望我们能够用漫谈的方式聊聊西伯利亚。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您随便读到哪儿都无所谓,您不会损失什么。当然,最好您手上能有一本世界地图,翻到俄罗斯那一页。
西伯利亚到底有多大
我总觉得,用严格的比例尺来表现俄罗斯是不公平的,它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事实上它的大部分领土都是无用之地,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一人以下。除去铁路沿线,西伯利亚就是这种情况。我还见过另一种有趣的地图,那是按照人口比重绘制的。在这种地图上,西伯利亚仅仅是俄罗斯欧洲部分向东甩出的一个小尾巴。也许这更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这个尾巴今天仍在不断缩小。据报道,俄罗斯打算从极北的苦寒之地迁移近百万人口,前往南方更温暖的地方生活。
我看的是一张西伯利亚地图,手里捏着枝红笔,在上面标注一些人名和年代。从16世纪晚期开始,俄国探险家在不到一百年里,几乎踏遍整个西伯利亚,这的确是个奇迹。他们就像接力赛一样,每个人尽其所能往前走一段路,走到走不动了就建一座城堡,作为后来者继续往前走的起点。当然,如此顺利的占领,与当地原住民数量的微不足道大有关系。那只是些森林里的狩猎者,估计人数从来没超过几十万,却居住在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空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双方发生冲突的记载,规模没有超过普通械斗那个水平的。原住民信仰一种原始的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比如说,他们猎到一头熊,会非常完整地把熊的骨头保留下来。他们相信,这样做那头熊就会复活,继续为他们提供猎物。
我想没必要挨个写出那些俄国探险家的名字,否则文章会变得非常乏味。就拣最有趣的一个说说好了。
中国的尽东北角,乃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两条江一汇合,外面就是俄罗斯领土了。黑龙江在俄罗斯境内称为阿穆尔河,紧贴着中国有一座大城市,名叫哈巴罗夫斯克,中国人又叫它伯力。这个城市曾经关押过溥仪,当时他是苏联红军的俘虏。后来溥仪人是回来了,携带的珍宝古玩却被苏联人全数扣住。在回忆录里,溥仪对于苏联人挤牙膏式的巧取豪夺有过精彩的描述。俄国人似乎是世界上最贪心的民族,脸皮也最厚。
哈巴罗夫的西伯利亚
我们知道,俄国的地名多半以人命名。哈巴罗夫斯克,实际上就是纪念一个名叫哈巴罗夫的人。这个人极有趣。
哈巴罗夫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又不断失去的一生,本质上讲他是个倒霉蛋,但必须加上不屈不挠四个字。哈巴罗夫进入西伯利亚是在1628年,起先他在叶尼塞河流域活动。说到这里,我必须做一些补充说明。整个西伯利亚,大致可以被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从西向东分成三大块。当初俄国的探险家们,也是这样一条河一条河地推过来的。哈巴罗夫到达之时,俄国人已经在叶尼塞河站稳脚跟,正在探索勒拿河。
哈巴罗夫显得与众不同。当其他人忙着搜寻皮毛的时候,他却在叶尼塞河周围种起地来,并且居然成功了。这有点像美国西部淘金热中,那些在金矿周围开酒馆的人。事实证明,开酒馆比下河淘金还赚钱。金子不能当饭吃,而淘金工人却总要吃饭和娱乐,酒馆老板就可以趁机哄抬物价。我不知道哈巴罗夫有没有哄抬物价,反正他富起来了。当时在西伯利亚,粮食是非常珍贵的。
然而勒拿河流域皮毛的传说是不可抗拒的,哈巴罗夫终于未能免俗,他从政府那里拿到一张许可证,便招募些人出发了。但是农民总归是农民,没听说哈巴罗夫的皮毛生意有什么成就,却很快成为周围城堡的盐业批发商。大概觉得卖盐没大出息(毕竟当地人太少),哈巴罗夫重操旧业又种起地来,并成为整个雅库茨克地区最大的粮食供应商。
必须承认,哈巴罗夫是个种地的天才。从地理上讲,雅库茨克比中国最北边的漠河还偏北十个纬度,即使最善于种地的中国人,我都不知道哪位能在那种地方种出粮食来。
但是,种地的天才明显是个搞公关的蠢材。不知为何,哈巴罗夫与雅库茨克的地方军政长官关系恶化,后者毫不客气地没收了他全部的盐场和土地。现在,哈巴罗夫又是个穷光蛋了。
穷光蛋名声还在,哈巴罗夫决定去新地方碰碰运气。他就带了一帮人南下来到今天的哈巴罗夫斯克地方,于1641年建立村庄,成为这座城市的前身。此地条件远较雅库茨克理想,不用说,哈巴罗夫又富了。然而雅库茨克的长官跟他还没完,以偷税漏税的罪名把他投入监狱,并再次使他不名一文。
哈巴罗夫重获自由已经是1645年,他回到自己的村庄。此时阿穆尔河探险的热潮正在兴起,这回不知是哈巴罗夫终于开了窍,还是雅库茨克长官换了人,他居然从军政长官那里得到许可,招募了一百多人,“向伟大的阿穆尔河进军”。但这里已经不是茫茫西伯利亚林海了,原住民达斡尔人相当有势力,他们的节节抵抗最终使哈巴罗夫认识到,靠手下这百十人想走到阿穆尔河口那是做梦。他决定放弃。
回头路上遇见沙皇派来的探险部队。不知怎么一来,哈巴罗夫的牛脾气又犯了,他就再次失去人身自由。
好在如今哈巴罗夫已经名声在外,连沙皇都要见他。哈巴罗夫成了贵族,并被任命为勒拿河一大片地方所有村落的长官。老哈兴兴头头地回来上任,还没落脚,雅库茨克的逮捕令就到了,这回的理由是欠债不还。老哈被人保出来,但是严禁他再去阿穆尔河。哈巴罗夫的探险生涯结束了。
在所有的西伯利亚探险家里边,哈巴罗夫是个另类。他不像其他人那般风一样地来去,而是以农民的坚韧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财富。即使一朝全失也不气馁,重头来过就是。他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陶朱公,但他无疑比后者更有耐力。
西伯利亚征服史
从直线距离上看,中国人占领西伯利亚无疑比俄国人有优势,但最终的占领者却是俄国人。历史上中国人在西伯利亚活动的纪录,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应该是苏武,他在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牧过羊,当时他是做匈奴人的俘虏。当地算是西伯利亚的南端。
历史上,中原地区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或大或小的压力。在中原居民眼里,这些游牧民族大同小异,反正都是从草原戈壁滩冒出来的怪物。其实还是有所差别。像匈奴人、蒙古人,那是典型的草原民族;而南北朝时期的蠕蠕(后称柔然),却是林间牧人出身。也就是说,他们还要靠北,是从西伯利亚南端的森林边缘起家。当然,蠕蠕号称李陵后人,多半是附会。
蒙古兴起,东征西讨,但似乎没听说他们对身后森林里的猎人有什么兴趣。大概是那些猎人人数太少,不值得多看两眼。元太祖时测量大地子午线,曾在叶尼塞河中游设立“北海观景所”,这可让后世的中国历史学家如获至宝,就此把岭北行省的管辖区域一直推到北冰洋沿岸(另外,地图上的辽阳行省也是照此办理)。也就是说,整个西伯利亚一度都曾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我觉得,这是历史沙文主义的典型发作。你总要对一个地方实行有效管理,那里才可以算是你家的,然而一个临时测绘点,能称作有效管理吗?你看看人家俄国人,一个城堡一个村庄地推过去,人到就扎根,不服不行。
明成祖征蒙古,大军到过贝加尔湖畔;清朝为联络土尔扈特部东归,曾派使团沿西伯利亚森林南麓前往,彼时俄国已经在当地实行有效统治,使团须经俄国地方当局批准。以上是中国人与西伯利亚发生关系的有限几次记载。
历史上的农牧区,大体以今天的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农民不易耕作,因此中原王朝也就是时取时失,无法实行稳定的统治。这个局面,直到清朝以游猎民族入主中原,才算大体敉平。中原的农民,也才有能力渐渐向北方蚕食。中国人的征服历来如此,凡是农民站不住脚的地方,往往旋得旋失。古代,中原农民连长城尚且不能逾越,遑论西伯利亚。派支军队去打一转,做不得数的。关键是你必须有能力在那里安顿下来,自给自足。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外兴安岭以南归中国,那是满人的余威。可惜满人自私,总想为自己留退路,禁止汉人移民关外,使那些土地处于空虚状态,守不住。后来想通了,放汉人出关去填,遂使东三省不失。
再者,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来同纬度的横向征服,要比跨越气候带的纵向征服容易得多,后者甚少成功的例子,而前者则有马其顿征服波斯、中国经营西域、美国贯通北美大陆等诸多例证。俄国占领西伯利亚亦属此列。大概同纬度的征服,不需要克服气候因素,心理上占有相当优势。而跨越气候带的,不妨读读苏武牧羊时哭哭啼啼写下的诗篇,生理上的不适应是没法欺骗自己的。英国人建立“日不落帝国”,几乎囊括所有气候带,但他们身后有船,上船就算到家,心理上有个支撑点。
对西伯利亚的希望与恐惧
尽管如此,俄国人仍从不掩饰,他们害怕有朝一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涌入西伯利亚,那将是他们的恶梦。为此,俄国人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中国人前往西伯利亚,特别是那些打算偷渡过去种地的。毕竟中国人种地比俄国人在行,像哈巴罗夫那样走到哪儿都能种地成功的,在俄国人里边也算是不世出的奇才了。
俄国人懂得有效占领的道理,因此历史上拼命向西伯利亚地区移民。先是皮毛商,后是流放犯,然后是大规模的农民。今天西伯利亚的人口,已经从征服初期的几十万人增长到三千多万。但是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绝大多数人居住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而广大腹地仍可称为渺无人烟。而且,这种人口增长与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有着莫大关系。为了制造战略纵深和腹地,不惜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建造巨大的城市群。即使这样仍觉得不安全,遂又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北边建造贝阿铁路,一路所经多为荒凉之地,没什么像样的城市和工业,如果不是出于军事考虑,纯属浪费。
我们外人恐怕很难明白,俄国人对西伯利亚寄予了多少希望,内心又怀着怎样的恐惧。正是由于恐惧,它才把那么多人赶到酷寒之地去建造一座座城市。今天,当计划经济灰飞烟灭,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城市的命运可想而知。也正因如此,俄国人对于西伯利亚可能的逐渐空洞化的恐惧,也越来越强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