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饮食发达,源于饥饿——即过去的中国人,来一口吃的不容易,所以,一旦有机会、有能力吃,尽量往好里吃,要是您一筷子下去,能顶上我100筷子那么名贵、那么稀罕,就足以证明您比我富有、比我成功啥的。
慢慢地就有了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乃至形成了味觉和消化功能的惯性。传统食物,讲究肥腻,即油大、肉多、糖重,滋味厚,皆源于此。
所以,倘若能在饮食中舍肥甘而亲清俭,是极为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愿意做。清俭养生,那个传说从清康熙年间一直活到民国的长寿老人李庆远,在他250岁的时候介绍养生经验,归结起来一个字:俭。
俗话为官三代,才会穿衣吃饭,说的还是讲究、崇尚的还是一筷子顶别人100筷子。
但是也有为官者,不改其清俭之德——
明代宣德年间,有一个叫韦广的人,官居御史,为官很清廉。退休后回到老家,过着很俭朴的生活。当年的老部下出公差路过老领导韦广的老家,要去拜访老同志。韦广听说来客人了,愁啊!没有什么好东西待客,就自驾小舟到江上去捕鱼。鱼还没捕到,客人们就到了——客人虽是部下,毕竟是现官,朝廷有制度,出入不能失了礼仪和体面,所以一路人马,动静不小。韦广远远地看见人马喧嚣,就知道是客人们到了,鱼也不捕了,赶紧登岸,抄小路跑,翻墙回家,慌忙找出整齐一点的旧衣服换上。等客人登门了,老同志韦广已经忙活得满头大汗。客人关心地问:“老领导,您为何满头大汗?”韦广从容说到:“哈!刚才我到邻村去了,听说你们来了,急忙赶回来,所以那啥……”随从中有几个人偷偷地咬耳朵:“装啥装?这不是刚才我们在江边看到的那个蹲在小船上捕鱼的老头吗?”这帮小子诡秘地做鬼脸,笑了。
清俭之为德,皆因为人有标准,所谓“毋不敬”(见《礼记》)。然过于刻苦,有违人情常理,所以袁枚以女弟子之口,对之以“必以情”(见《左转))。
有的人清俭之名声响亮,以至于吝——明陈孟贤的同僚们觉得陈孟贤太抠门,就给他编了个段子:说腊月24日,各家灶神上天去玉帝那儿报到述职。灶神们个个一身黑衣拜见玉帝,只有陈孟贤家的灶神是一身白衣。玉帝问:“小同志,大家都一身黑,独你一身白,怎么这么另类?”陈孟贤家的灶神就哭了:“别的大哥所在人家,天天生火做饭,过人过的日子,所以他们都给熏黑了;俺在陈孟贤家的厨房灶台上趴了整整一年,他家几乎不做饭,更不请客,我想黑都熏不黑呀!”
陈孟贤还不算最寒酸的,有个在朝廷当供奉官的罗承嗣,冬天,他的邻居总是听到隔壁罗大人家有“得得得”的声音,以为歌星龚琳娜住在隔壁,晚上在家练唱《忐忑》呢!问题是练歌也不能整晚都练呀?邻居很纳闷儿:会不会是罗家私造兵器,要卖给恐怖分子呢!纠结了很久,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将墙壁凿了一个小孔,偷窥罗大人家。不看不知道,一看,邻居眼泪下来了:罗大人一家哪儿是唱歌或打造兵器呀?是全家冻得,跟上了发条似的不住地牙齿打架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