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墓人李红太
核心提示
这不是演电影,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1944年5月,日寇血洗潭头。在那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潭头人民心系河大、保护河大,甚至有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潭头老乡李红太一家三代大义参天,默默为抗日牺牲的河大师生守墓67年。
A 换装避难,张元舍己救人
学生:大哥,就送到这儿吧!
农民:俺不放心你呀,再送送!
学生:大哥,你要再送的话,那我也不走了。
农民:你……唉,那也中,兄弟,过了前面那个山头再走七八里,就是大青沟,到那儿就安全了。
学生:大哥,谢谢。
农民:等等,大兄弟,咱俩把衣服换换。
学生:大哥,这?
农民:你那衣服太显眼,一看就知道是学生。俺这件衣服虽说不好看,但不招人注意呀。
学生:这怎么行,那要给你添麻烦的。
农民:哎呀,俺让你换你就换,要不鬼子来了,你就走不了啦!(学生还在犹豫,农民替他把衣服脱下)
农民:俺是山里人,到哪都藏得住!快走!
(后面传来一阵枪声,农民看了一下,急把学生推下,转身从另一方向下,把敌人引开。一阵枪响……)
学生:(悲痛地)大哥!…… ……
南大学把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成为新生入学时必看节目之一。
据一位老者回忆,1944年5月,日寇入侵潭头。住在石门村的河大学生和张元父子等人一起撤离。当时,有名学生穿了一身黄色制服,非常显眼。张元为了救护这名大学生,主动与其换了衣服。不料,张元送走这名学生不久,就遭到敌人射杀。
19日下午,在河南大学潭头附中,重走潭头办学路的河大师生与原潭头七七中学老校友座谈时,一位老人又讲起了张元的故事。“有情有义有担当河南大学重走潭头办学路”代表团领队马翠轩老师激动地说:潭头人的参天大义永远留在每一位河大人心间!
B 潭头血案,老乡冒死营救
还是1944年5月。日寇逼近潭头,河大被迫撤离。当月15日中午,敌人骑兵突袭潭头,滞留在潭头校园的河大师生措手不及,损失惨重:16名师生被日寇屠杀,25名师生失踪,图书馆中最宝贵的古籍文献都被日寇劫掠,理学院的仪器大都被烧,农学院的标本80%被毁……
“惨案发生后,100多名河大师生分散藏在潭头周围十几个村庄的群众家里,这才幸免于难。”河南大学潭头附中原校长姜晋森老人说,古城村村民杨成章不顾全家老小之安危,护送河大文学院学生李元龙前往荆紫关;韩家坡叶三堂夫妇收留文学院教授张长弓,朝夕照护;潭头农民阎虎娃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位教授藏在家中一个多月……
时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的张静吾教授在《我妻及侄儿惨遭杀害的回忆》中写道:在这次惨痛遭遇中,潭头农民对素不相识的我,给以生活照顾并协助逃避敌人,我除永远万分感谢外,深感山民淳朴忠厚,有助人为乐之义气,有爱国爱同胞之心情……
史料还记载,潭头人民宁肯自己的财产被劫掠,也要保住河大的图书、仪器和设备:党村群众纷纷将理学院实验室仪器藏在家里的地窖中,农民崔铁秀把河大的发电机、电动机深埋在后院,古城村农民杨芬英、关合等人分别将文学院的部分图书资料藏在自己家里……
C 一家三代,为师生守墓67年
三代人,67年。这种坚持,令人闻之动容。
还要从1944年5月15日说起。那天中午,面对日寇刺刀,河大助教吴鹏和另外两名学生辛万灵、朱绍先奋勇反抗。吴鹏、辛万灵当场牺牲。朱绍先的肚子被敌人刺刀挑开,肠子流了出来。潭头村民李永信照看他三天,但朱绍先终因缺医少药不幸死亡。后来,李永信一步一步将吴鹏、辛万灵、朱绍先三人的遗体背上望花岭安葬,并承担起了照看墓地的任务。
直牢记父亲的嘱托,为这些安葬在异乡的师生守墓、联络亲人。李忠贵进入耄耋之年,守墓的任务又落在了他的侄子李红太身上。
19日下午,河大师生来到望花岭祭奠,李红太闻讯从200里外的打工地赶来与师生见面。
李红太言语不多,一脸忠厚。他说:“多少年了,我家从来都把他们(在此安葬的师生)当亲人看,一到清明节,我们都要来扫墓、祭奠。一看到河大来人了,我就高兴,我感觉那是亲人来了……”
“这种精神会遗传。我小时候,我伯(李忠贵)经常带我们到这来扫墓,给我们讲了很多河大的故事。”李红太今年40岁,膝下有一儿一女。现在,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带着两个孩子上山扫墓,给他们讲河大在潭头的故事……
毋庸赘言。这就叫患难见真情。这就是有情有义的潭头人。(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自豪 见习记者 姜春晖/文 记者 梅占国/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