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在即,新华社记者发现,最近接连有浙江大学2012级新生以及家长反映,他们被浙江电信通知,浙大的校园宽带由中国电信独家提供,而上网要通过动态密码认证,目前只有中国电信智能手机能接收动态密码。
感觉自己被"强制消费"的学生和家长在网上"晒"出了浙江电信通知的照片,新华社记者看到,里面有着含蓄的暗示--学校的各类通知、网络选课、教材定购、资料查阅、作业上交、在线交流等功能都需要通过网络实现……
学生和家长开始质疑,难道不用中国电信手机,考上浙大也枉然?不过,新华社记者到学校实地"踩点"发现,事实上,要使用学校宽带,非中国电信手机一样没问题。电信的白皮书是虚假宣传还是强制消费?
两相对照,新华社记者的结论是,浙大学生只能用浙江电信手机,这纯属"忽悠"。浙江电信则否认了曾给学生发送过这样的广告信件。那么,又是谁把这些中国电信广告"精准"地投放给2012级新生呢?这些个人信息,被谁当做牟利工具,最终又肥了谁的腰包?
不少人在网上列出了他们的怀疑对象,从各大运营商到浙大招生办、学生信息管理部门和负责新生录取通知书投放的邮局,无一幸免。在恶性的竞争环境中,个人隐私竟成大众信息。
新华社记者想说,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被卷入其中的浙大,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消费者利益至上,不管你们怎么做,消费者用什么手机都由他们自己说了算。强制使用中国电信手机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