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十三朝古都洛阳曾长期是中国的都城。但是,随着中国政治重心的东移,宋、元、明、清时期,洛阳城的历史地位逐渐下降——由都城降为府衙。然而,作为洛城东大门的建春门的地位反而“抬升”,成为京中官员入洛的必经之地。
11月3日下午4时许,东关大石桥桥头,我们准备从这里走进洛阳城。
大石桥在洛阳可是大名鼎鼎。据史料记载,大石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创建人为洛阳籍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
黄锦,字尚,别号龙山,河南洛阳人。他正德初年入宫,选派至兴王府为世子朱厚熜伴读。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武宗去世,无子,朱厚熜入嗣帝位,是为世宗。黄锦得宠升为御用太监,后又先后调任尚膳监、司设监、内官监太监。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封为司礼监佥书。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掌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
瀍河上原本有一座桥“沈公桥”,但被洪水冲毁。得知家乡人过河困难,时任嘉靖司礼太监的黄锦倾其累岁所得天子赏赐资财,委派其弟黄子铠监造新桥,并嘱咐其弟说:“所有的建桥费用你自己筹措,不要累及当地百姓。要快点把桥建成,不要耽误时间!”
黄子铠来到洛阳后,北登邙山,察看瀍河源流,最后在东关东城门外选定桥址。黄子铠率领众工匠,于当年11月开工,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仅用6个多月时间就在瀍河上建成了一座5孔石拱桥,中高11米,宽10米,长77米。桥上两边设石栏杆,桥东西两岸砌石,依次叠加,以固堤岸。
新桥建成后,洛阳东关瀍河两岸“天堑变通途”,士农工商感其义举,特在桥头刻碑纪念,命名此桥为“黄公广济桥”,就是今天的大石桥。
穿过大石桥,我们来到新街。它北到东车站,南至九都路,路面宽约40米,全长1600米,于2002年动工,2003年竣工。据一位李姓老者说,它是由过去的新街、闸口街、兴隆街和南新安街4条街组合而成。他回忆说,作为目前新街重要组成部分的兴隆街,从解放初期起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一直以商业繁华著称。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冶炼厂落户兴隆街,加之洛阳东车站的货运需要,该街的居民多从事“板车生意”,生活颇为殷实。
横跨新街,下午4时30分,我们终于到达今天的目的地——东大街,也即是金元洛阳城建春门遗址所在地。遗憾的是,我们并没能找到建春门城楼的任何遗迹。
建春门,金元洛阳城的东大门。据《老城区志》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改建春门为迎恩门(城东有迎恩寺,故名)。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重修东门,建城楼。
抗日战争爆发后,洛阳频遭日机轰炸,破坏严重。1939年,随着日军向内地步步逼进,为了方便群众疏散,民国政府遂将洛阳城城墙全部铲掉,并在原墙基上修成环城马路。1944年5月,日军侵占洛阳,城池被破坏殆尽。
如今,建春门已不复存在,只有那座五孔石拱桥依然挺立,默默地守望着曾经的京中官员入洛必经之地——建春门站立过的地方……
(见习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孙乃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