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文化是洛阳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引子]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这里永恒的话题,GDP数字也是风靡很久,河南城市间的互相攀比更是流行。但是城市发展的方向究竟在何方,难道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上的数字?论坛里最热的无非就是郑洛之争,其实郑州和洛阳本来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各的优势。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洛阳应该选择一个和自己城市职责相似的发达城市作为自己赶超的对象.而不要仅仅比郑州,更不要局限于河南,其实我们不妨走一条新路,我们把洛阳分开了比,我们确定一个工业的赶超对象,确定一个旅游的赶超对象,确定一个商业的赶超对象.各个职能部门发其所长.各个击破! 我觉着会更好!!
河南的城市很多,优势也不少,但是在国内真正拿的出手的,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却寥寥无几。我个人认为,经济上的优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永远是暂时的,而真正永恒不变的就是历史和文化。欧洲很多中小城市,人口不多,经济总量也不高,但是很出名,很舒适,就是因为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如今,整个河南长期被单纯的经济和GDP所束缚,文化上的优势其实并没有发挥出来多少,河南的诸多城市变的越来越趋同,变的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特色。经济上可以趋同,但文化上永远有差异,同洛阳一样,大多河南城市的最大优势就是文化,如何发挥文化上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确实是一个难题。
今有一书,说的恰好就是文化和经济,贴出来和大家分享。本文出处为东方文化研究所,引用时有所删减。
洛阳文化是洛阳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不仿把洛阳的工业优势,科技人才优势,交通、通讯及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四个优势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谁是“主要的、起领导作用的决定的作用”的优势。
一、关于工业优势的分析
洛阳工业主要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过去几十年里,工业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装备和产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洛阳工业创选的历史辉煌是以让人们感到骄傲和自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洛阳工业长时期保持的优势地地位正在逐步减弱和消退。
1、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为主的传统重工业的优势不复存在。
1999年来,重工业有职工136882人,实现销售收入811734万元,与上年同期仅增长3.3%,利税总额仅24564万元,亏损9144万元,减亏4080万元。受亚洲金融危机和买方市场形成的影响,洛阳重工业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通货紧缩和市场要求不旺,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产品销售价格不断下滑,致使企业效益锐减,亏损不断上升。改革、改造、改制与管理也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难度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加入WTO,洛阳重工企业的传统产品,多数在世界和国内市场愈来愈缺乏竞争力。
2、洛阳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这方面已无优势可言。
从洛阳目前情况看,在新材料工业、节能与环保设备制造业、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工业等代表世界工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严重滞后,并且存在不少空白。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数量少,且规模不大,整体水平低。1999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3.8%。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既是21世纪产业演进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点途径。洛阳必须在这方面急起直追。
3、工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我市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达502亿元,占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的81.5%,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出7.1和12.6个百分点,国有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使得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大量的包袱由政府和企业负担,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从产业结构上看,“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1999年轻重工业的比例为3.1:6.9,而且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石化等传统工业比重居高不下。从产品结构上看,生产类、资源类产品比重大,最终消费品类和投资类产品比重小,粗加工产品、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障碍。
4、传统工业改造任务重。
洛阳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传统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重很大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其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都已显得落后,发展后劲已严重不足。首先是设备陈旧老化。据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机械工业的主要设备金属切削机床70年代以及以前出厂的占50.6%,80年代出厂的占33.7%,90年代出厂的仅占15.7%。其次是技术落伍。1995年未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设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13.7%,低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该淘汰的通用设备占26.7%。第三是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八五”期间,我市工业企业用于更新改造的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8.6%,“九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到13.2%,下降了5.4个百分点。由于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严惩影响了我市工业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