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1605|回复: 0

叶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出现倒退迹象

发表于 2011-2-26 21: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建立数字国家的前提,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进步缓慢,现在又出现倒退迹象,离市场化所需要的高效体制距离遥远。

无论是财政效率、民生拨款还是公众与媒体监督,前提是详尽而透明的财务数据。目前公布的预决算数据无法提高财政使用效率、无助于公众与媒体监督,最终无助于建立法治与科学的财政体系。政府的民生拨款被歪曲为善政,而不是现代政府的应尽之责。

公共财政数据过于粗疏,参考价值不大。

打开财政部的网站,点开政务信息中的财政数据一栏,年度预决算、月度财政收支情况尽在其中。2009年财政收入决算表,公别列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最终是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没有人能够从这份表格中得出明确的结论,只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结果,2009年决算数比预算数增加2681.3亿元,但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决算与预算相同,为9500亿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可见收入增加多少支出也就相应增加多少。

财政收支情况比表述详尽,但也有限。以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为例,文中指出,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主要支出项目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加2012亿元,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比上年增加751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比上年增加1475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比上年增加553亿元,增长30.7%。

没有人能够了解在教育支出中有多少用于教师工资、有多少用于校舍建设、有多少用于学生补贴、给予清退的民办教师多少补偿,还有多少用于公款吃喝、有多少用于教育官员的汽车消费,而地方配套的资金又有多少?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监督这样的一份报告,懂财政的“两会”代表、委员都不行,更不必说不懂财政的“两会”代表、委员了。

地方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努力,在财政部的主导下倒退。

连续多年致力于推行公共财政的吴君亮先生团队,经过仔细核查后指出,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广深等地财政公开大倒退——2009年,广州市有114个部门财政预算由财政局公布在财政局网站上,而到了2010年就只有21个部门主动公布,不要说详尽,个个账本如同天书;无独有偶,深圳市92个政府部门,在2010年只有30个主动公开了财政预算,而其中又只有18个部门公布的财政预算情况较详细。

广州市财政局对此的回应是,根据财政部去年公布的规定,如果部门不公开预算,作为财政部门也没有什么措施可以采取。因此,通过媒体来监督是一种不错的途径。“财爷”张杰明也不只一次公开解释过为什么“倒退”的问题:2009年并没有制度规范部门预算公开时,广州市财政局在公开114个部门预算前也正式请示过,但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后来就自己公开了。但2010年财政部明确规定,大预算由财政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由各部门自己公开,所以就只能“按规定做”。

本应鼓励广州市的做法,作为推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契机,不料却成为枪打出头鸟的悲剧。

2010年3月25日,财政部公布了中央预算的“十二张预算表”。中央部委中,国土资源部公布最早——3月30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这是我国政府决定“3年内公开中央部门预算”后,第一个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委。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各中央预算执行部门要在全国“两会”结束后15天内公开该部门的政府预算。次日,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在各自的门户网站公布了2010年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和部门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同年4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预算表。仔细分析各部门的预收支表,可谓惜墨如金,让人一头雾水:既没有类款项的细分,又没有对于大项的具体说明。就是财政部2010年的财政收支预算总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总表同样十分简略,还好有一些文字说明,但公众同样无法了解,住房保障支出3275万元,用于几个人?改善了多少?

给一张表格、一个含糊的数据比彻底不给数据好,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只有含糊的数据,只能说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悲哀。在改革者先行先试之后,不是趁势而上,反而强迫改革者与其他部门、其他不愿公布的滞后者看齐,这是改革的懈怠。

财政部有详尽的数据,地方政府有各自的数据,公之于众即可,就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一大步,何必遮遮掩掩?

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质疑、对于公款消费的愤怒、对于财政收入的不满,所有这一切都是纳税人意识觉醒的标志。想以模糊的数据蒙混过关,只有三个结果:一是部门与公众的不信任加深;二是所有值得使用的数据都在民间诞生;三是隐形的债务负担、隐形的企业成本永远被藏在冰山之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