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 2012年的夏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延续了2年多。南欧国家仍然面对着劳动力市场僵化、经济结构失调、社会福利虚高、竞争力不足等一堆难题。相比之下,德国却依靠制造业延续着稳定的增长。据统计,在800多项分类的世界市场上,德国制造在200多个重要项目上是世界冠军,包括汽车、机械制造和化学等行业。
在欧债危机的逆风之下,德国制造业活力依旧的秘诀何在?答案无疑在于企业的强大创新力及其背后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分创新,企业拥其七
在德国,企业是应用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约占全国的70%。大约80%的大企业拥有专门研究机构,研发投入占到当年销售额的6%至10%。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独立研究所,而是通过加入行业协会或委托大学和各类研究所展开技术攻关。在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年度研发费高达58亿欧元。
除了企业外,德国创新体系的另一大特色是由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学会、赫尔姆霍茨协会和莱布尼茨学会组成的四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它们与全国近300所高校和地方科研机构织成一张统筹互补的科研网。除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外,这个科研网的研究成果全部向社会公开,由公众共享。
万事人为本,在企业创新力勃发的背后,是德国培育出的大量高素质的工人和科研人员。
职业教育,创新在一线
为确保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德国坚持科教兴国。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在《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的严格界定和保护下实行着名的“双轨制”,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到企业参与一线生产,时长3年或3年半。这种半工半学体制,既保证了工人的高素质和动手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德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得以传承。
更有趣的是,德国法律规定,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当售货员,须到商业学校培训;当建筑工人,要经过建筑学校培训;连子承父业的年轻农民在家种地也得有农校毕业证书,否则,银行不予贷款,也不能享受欧盟的农业补贴。
理工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对德国企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大部分理工科硕士、博士研究生都会拿出一年左右时间到企业实习,在一线实践中确定选题并完成学位论文。这既使他们能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也会为企业带来不少专利和技术革新。此外,企业也会主动将研发人员送往高校进行再培训。
德国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德国人传统上的严谨守时的作风、双轨制体系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以及德国企业细致化的风格都在帮助德国企业、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读书,从孩子抓起
如果说“双轨制”培养出的人才是德国经济的强力支撑,那么德国人爱读书的习惯则为这一特色提供了良性环境。
德国人爱读书思考是出了名的,即使小孩和老人也是如此。在欧洲最大的朗读节——2012年莱比锡书展上,在各个展厅以及散布全城的2600多场朗读会上,到处可见静心阅读的耄耋老者和充满求知欲的小读者。
为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一些教育人士专门组成联邦阅读促进协会,举办各种活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该协会一名成员告诉记者,会员全是自愿参会,协会运作主要靠会员会费和捐赠维持。她认为,读写能力对成长十分重要,但一些枯燥的教科书让孩子逐渐失去了阅读兴趣,因此他们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从小便开始闻书香、听书声、品书味,德国人在培养下一代的阅读习惯时如此用心,也难怪走到哪里都不难见到低头捧书阅读的德国人。
此外,德国大大小小的科技活动也不会忘记这些小观众。5月30日,一个“船上科技展”在柏林开展,主办方将船舱布置成一座科技展览馆,展示未来城市的模样。一些展示项目用乐高积木搭成,一些知识的宣传也选择了互动游戏的方式,体现出对儿童的“特殊照顾”。
不少机构的网站上还辟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网页。比如科隆大教堂网站以卡通漫画、人声朗读等形式介绍教堂信息,德国环境部网站则以互动游戏的方式向儿童介绍垃圾分类等知识,德意志新闻社网站也提供专门针对儿童的图表信息和新闻服务。
良好的培养模式体现了整个社会尊崇知识、倡导创新的环境,更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知识的种子,夯实了德国“人才强国”、代代传承的根基。(记者 刘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