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 6月,高考(微博)、中考依进行。“考试季”结束之后,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迎来了紧张之后的全面放松。然而,很多参加完“大考”的孩子们突然“消停”下来,他们的生活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为此,记者咨询了心理方面的专家,并请他们给出自己的建议。稿件统筹 邓晶龙 周白石
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6月份的空气带着紧张的味道——高考、中考等学业考试集中在一个月内进行,直到6月26日中考最后一门科目考完才算结束。在紧张的迎考过程中,孩子们想着考完了以后要好好地睡上三天三夜,要大吃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要到最好玩儿的地方旅游,要痛痛快快地玩儿游戏……考完以后,突然没有了压力的孩子们如何打发一个漫长的假期?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和家长,发现了一些问题。
孩子们难以掌控的
有钱了 我都不知道怎么花
“考好了,老爸有奖励,想要什么给你买什么。”这是很多家长在考前会给孩子的一个承诺。孩子考好了,极度兴奋的家长大多会“兑现”自己的诺言:要么给钱,要么给物。再加上家里的其他亲友,多少要对孩子表示一下心意,于是,不少孩子考试过后会“一夜暴富”。
李先生的孩子今年小学毕业,按照今年的规定,孩子要根据综合素质的评定,被学校推荐进入不同类型的初中。李先生在很早以前就告诉孩子:“要是你通过努力,被推荐到了优质中学,爸爸妈妈就奖励你两万,马上兑现。”
李先生的孩子经过在学校内的综合评定,最终“推优”到了一所理想的中学,全家非常高兴,承诺的两万块钱马上存到了一张卡里交给了孩子。孩子拉着爸妈,开始大举消费:买智能手机、买平板电脑、买高档自行车、买时尚手表、买名牌运动装、给全班同学和老师买礼物……两天的时间,两万块钱花去了一大半。李先生真是觉得有点儿心疼,他也觉得孩子这么花钱会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可是,自己已经答应孩子了,又不能食言。孩子发现卡里还有一定的余额,就提出,还要请要好的同学们吃饭、吃冷饮、吃零食……李先生觉得,真的有点儿受不了。他现在有点儿后悔,不应该承诺给孩子这么多钱。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由于高考、中考和小升初考试的陆续结束,考后“犒劳经济”在呈现明显拉动效应,本市各大商场、饭店、电子市场销售额迅速上升。不少家长大把花钱给“大考”后的孩子们买礼物,高端电子产品、服装、旅游产品等消费比前段时间增长超过五成以上。
专家观点
物质刺激非鼓励
用金钱或物质刺激来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其实并不是一种鼓励,而是一种施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平时一直忙于学业,基本上都没有自己支配大笔钱物的经历,所以,他们从家长许诺的奖励金额中,体会不出真实的分量。家长的奖励其实并没有激励孩子,反而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孩子考完试了,作为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家长们给孩子们一些钱和物的“补充”是可以的,不过一定要有一个限度,所购的物品应符合孩子的年龄需要,盲目地给奖,会助长孩子很多不良的习惯,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孩子们难以习惯的
闲下来 我都不知道干点儿啥
“考完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这是家长们习惯对孩子说的话,可是,孩子们闲下来以后,却没有家长们想象得那么高兴,有很多孩子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干点儿什么好。家长们也很奇怪:现在的孩子怎么连玩儿都不会了?
小齐毕业于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高考成绩不错。终于可以放松了,可是小齐每天还是不到6点就起床:“我也想多睡一会儿啊,可是我睡不着,这么多年了,我从来都是6点以前起。”早早起床,小齐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他不习惯晨练,也从来没有很安静很舒适地吃过早饭。
在家里的时间,小齐对电视不感兴趣,他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看过电视。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爸妈早就把家里的网“断了”,现在考完了,网络要到下月初才能恢复。家长想让小齐去打球、游泳,小齐都不太会,也就没有太高的兴致。小齐想和同学出去玩儿,家长又总要叮嘱别去得太远,别时间太长。实在想不起能干点儿什么,小齐只好还是选择在家里看书。小齐自己说,从上小学开始,除了上学,就是上各种辅导班,基本没有什么时间玩儿。上学的时间越长,属于自己的时间越少,家、学校、辅导班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看书学习成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所以,不学习,不上课,自己真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他能想得起来的玩儿法,就是看点儿“闲书”。
专家观点
玩的能力很重要
都说玩儿是孩子的天性,现在,孩子连玩儿都不会了,不知道玩儿什么。现在的家长喜欢和孩子说:“不要老想着玩儿,先把学习弄好了,以后玩儿的时间有的是。”可是,真到了有时间的时候,孩子已经没有玩儿的能力了。玩儿的能力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在玩儿的过程中,他们发挥创造性,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自信心。特别是到了大学以后,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各种活动,一个“会玩儿”的孩子往往能成为中心人物,能从中得到自信,能得到更多朋友。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想到这些,剥夺了孩子玩儿的权利,却不知道会玩儿也是很重要的。
忙完孩子考试爹妈添了心事
对于考试,很多家长会说:“我们比孩子紧张。”因为孩子考试时,家长觉得“使不上劲儿”,孩子考完了,家长觉得“心里没谱儿”。孩子们考完了,家长们的“幸福感”远没有孩子多。以前的生活都是围着孩子们的大考、小考转,突然停下来,有的家长发现,生活中少了为孩子备考的忙碌,自己也不太习惯。稿件统筹 邓晶龙 周白石
家长不愿开口的
孩子上大学 我要去离婚
“6月底了,离婚的人数明显多了。”记者从本市各区县民政局婚姻登记部门了解到:每年的6月至9月,都会出现一个“离婚小高峰”。在离婚人群中,中年夫妻占三成左右,其中相当多的中年夫妻是把孩子送进了大学的校门,自己就去领“离婚证”。
45岁的崔先生看着儿子带着大学的志愿填报表去了学校,就和爱人一起去了民政局,他们的婚姻也将在这一天结束。崔先生说:“其实,我们的婚姻早在孩子上初中时就出现问题了,可是,我们不愿意让孩子为我们的事影响心理健康,影响学习。所以,商定孩子考上了大学再离婚。现在,孩子终于考完了,报考了他理想的学校。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从本市一些区县民政部门了解到,6月份,离婚夫妻中45-49岁之间的中年人比例上升至三成,与35岁的“离婚主力军”逐渐接近。而且这个中年离婚小高峰在6月底显现,在7月份至9月份一直持续。在河西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手续的办公区,记者就发现了数对中年夫妻,他们大多都彼此不说话,可以看出冷漠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习惯。据工作人员介绍,与年轻人离婚的冲动相比,中年人的离婚态度比较坚决,不管是办证,还是填写协议,都非常平静,而且所有资料齐全,很明显是“早有准备”。
专家观点坚守多年 不妨再给点时间
一手拿着孩子的高考成绩单,一手却悄悄握着自己的离婚协议书;一边给准备去上大学的孩子收拾着行装,一边打理着自己的物品准备重新开始单身生活;一边祝福孩子大学生活的开始,一边为自己失败的婚姻而有些黯然神伤……这样的情景,每年高考后都会出现。为了孩子能安心应考,家长们把已经出现种种问题的婚姻“假装”成表面平静,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孩子们刚考完,家长们就赶紧去办“离婚证”,其实并不可取。还是想提醒有这种想法的中年夫妻,先安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自己还能在所谓“无法挽救的婚姻”中坚守这么多年,用孩子高考来解释,其实是一种掩饰。实际上说明夫妻双方对家庭还抱有一种依恋、一种希望。如果是这样,不要在孩子上大学后马上离婚。因为孩子去上学后,父母重新恢复二人世界的生活,可能会发现双方的感情没有彻底破裂。所以,不妨先用一段时间构建一种新的沟通模式,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解决婚姻问题的新办法。
家长不能安心的
孩子考完了 我却害怕了
“都说考完了,放松了,可是,我为什么更紧张了呢?心总是稳不下来,担心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是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后出现的情绪,有些家长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能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考试结束后,“考后焦虑症”的家长挤满了医院的“心身门诊”和心理咨询中心。
在一家心理咨询中心,记者见到了胡女士,她的儿子刚参加完中考,可是她的心却越发安静不下来。她对心理咨询师说:“我揪心啊,我觉得儿子的作文写得不扣题。”胡女士把儿子写的作文说了一遍,她甚至问心理咨询师:“您认为他这个作文能不能得到35分以上?”这样的问题让专业的心理专家都不知如何回答了。胡女士又说:孩子认为理科考得不错,可她认为是孩子有意安慰她。现在,她比孩子考前还焦虑。
就在这家心理咨询机构,在半天的时间里,有五六位考生家长来咨询,基本上都是女性。据心理咨询师介绍:“考后焦虑”的家长,焦虑的内容包括:突然失落感,在陪孩子应考的过程中,觉得情绪兴奋,疲劳也不明显,孩子考完了,突然觉得不知道自己应做什么了,反而觉得不踏实。分离焦虑感:多是高三的考生家长,觉得孩子要离开自己去上大学了,担心孩子的生活能力,担心自己离开孩子不适应,每天心神不宁。心理不平衡感:认为孩子没考好,开始抱怨孩子粗心,渐渐地开始抱怨考试题出得太偏,抱怨老师对孩子不负责等等。怀疑猜想型:考后总在担心孩子答题卡是否涂错了或涂得不符合要求,过分担心判卷的公正性等。
专家观点家长的压力也得释放
因为考试是持续很长时间的一件事,很多家长长期处在疲劳和焦虑的状态中,在没有考试的时候,有一个目标,有一种希望,还能自己坚持着。可是,考试结束了,没有了目标,一切希望也换了现实,压力却还没有释放出去,所以,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甚至会觉得自己很难受,很委屈,这些情绪都是在面临考试时无法表现出来的。过度焦虑的家长,可以慢慢地调整,比如可以去爬山或者慢跑。不喜欢运动的人,可以在安静的地方,做深呼吸,或说几句鼓励自己的话,让精神振奋起来。如果还不行,也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指导做放松训练或是催眠。
家长不想面对的
孩子考“砸”了 没给我“争脸”
考试时,家长比孩子紧张,因为家长都觉得自己“使不上劲儿”。考完了,家长还是比孩子紧张,因为自己的一些人际社交问题,孩子的成绩往往容易成为家长的“心病”。
郑女士的女儿今年参加了高考。平时,郑女士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她也一直都以此为荣。特别是在同一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同事的孩子与郑女士的孩子同龄,两个人就总是在一起比较谁的孩子成绩更好。高考结束后,郑女士的孩子估分成绩不理想。上班时,她听另一位同事说,孩子估分的成绩超过了620分。郑女士心里特别不舒服,她就也对别人说自己的孩子考得很好,心里盼望着出现奇迹。可是,成绩出来了,女儿确实考得不理想,看着孩子的成绩,郑女士比孩子还难过,她干脆向公司请了假不去上班了。她说:“我真的没法面对同事们,我害怕同事会问我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上什么学校,我觉得他们会认为我以前夸孩子学习好都是假的。我更不能面对一直和我比较的另一位同事,我觉得没面子。现在,我真的都不想再工作了。”
记者采访中发现,“孩子考多少分、孩子上哪个学校”基本上是很多办公室里的“流行语”,因为只要家有考生,能不能把孩子的成绩拿出来“炫耀”,左右了不少家长的心情。
专家观点只要面子不如敢于面对
家长们总是在说:不论成绩如何,孩子努力了就好。可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家长们比孩子更关心成绩。孩子的成绩成为家长的面子,正是因为家长有这样的攀比心,所以,紧张、焦虑。因为自己的面子,家长们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的波动性特点。孩子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波动,有上升也有下降,这是正常表现。而孩子学业成绩出现往下波动时,特别是在重大的考试中,孩子出现失常时,家长不能接受。家长在意孩子的成绩,确实没有错,但是,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发展,包括尊重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家长能和孩子一起面对一挫折,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经历,敢于面对,比只要面子强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