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5763|回复: 20

高考状元被热炒引争议 被指妨碍创新教育

发表于 2013-7-6 09: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7                     一年一度的高考(微博)刚刚过去,各种高考状元又要粉墨登场,不单是在学校张贴状元榜,许多媒体也不吝版面深挖细耕,社会上种种表彰纷至沓来,学校、家长、孩子乃至社会都在围着状元转。可见持续上千年中国状元情结依然很红火,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一登龙门便身价百倍,可以立马改写省志、县志、族谱、家谱,足以辉映千秋。
  可是这样把最高分获得者塑造成学生中的明星做法也引起许多人的质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0多年来,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那么如何看待高考状元?如何看待高考体制?
  高考不是一劳永逸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新一轮的“状元”热甚至“状元”秀估计又将再度热闹登场。
  “状元”热有着诸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古之“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金榜题名时的功成名就,到高考状元被社会热捧、被众多大学抢着录取,高考“状元”似乎已然是满腹经纶、社会顶尖人才无疑。
  诚然,高考状元有着或多或少的特点和优势,如更高的智商,学习勤奋,知识基础扎实,等等。不过,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高考,状元的出现其实也存在某些偶然因素,如临场发挥好、记忆力强(甚至是死记硬背能力强)、押题准确等。事实上,与状元的高考分数接近的人非常多,区区一分几分的差距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何况,每年的状元人数很多,含金量并不高,如国家、地区、省份和县级状元,如总分和单科状元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经济、技术、文化、政治日益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其实远不止三百六十行,“状元”更是层出不穷,高考状元只能占其中的极小比例。重要的是,除了高考状元,更多的行业(或称职业)状元体现的是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职业成就而非一考试的分数。
  有关机构和人士对多年来高考状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业绩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高考状元在职场上的业绩与在考场上的成绩大相径庭,成为职场状元的往往不是状元,高考状元难以成为职场状元和社会各界的顶尖人才。因此,高考状元并不必然成为职场状元,没必要过高看待,更不应惊为天人。
  高考状元的职场表现不佳,究其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智力过度、提前开发而后劲不足;只重分数不重实践能力导致“有学无术”;被各界吹捧、追逐以致忘乎所以而不求上进,最终被“捧杀”;脱离实际、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大学“精英”教育模式的缺陷及其失败;社会、家庭及自身过高期望值的压力下的不堪重负,等等。
  因此,高考状元的高分数只是说明有了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一定基础而已,离成为职场状元的距离其实很远,更遑论顶尖人才了。要成为职场状元、顶尖人才,除了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的改革,更需要状元们在专业学习基础上,根据职业选择,全面学习、把握、追踪、研究新知识和新理论,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注重实践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创新助力职场。更重要的是,高考不是一劳永逸,只有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才可能成为职场状元、顶尖人才。
  应试机器成不了大师级杰出人才
  以大学“去行政化”改革轰动教育界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最近又出惊人之语,他说:“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原以为他此番出言不逊,一定会招致全国教师的口诛笔伐,没想到从高校到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缄默,或许他们都有想批、想骂的冲动,但谁都没有挺身而出的勇气与底气。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这些年亲手拼装的流水线产品都是什么样的货色!包括被清华、北大争相哄抢的文理状元们,都被塑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注定成不了大师级的杰出人才,甚至还成不了各省市、各行业的职场状元。
  不是吗?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披露,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状元新鲜出炉时“曝光率”极高,引得各路英豪都对他们顶礼膜拜;但毕业之后随着状元光环的逐渐褪色,其“能见度”却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淡出人们的视线,其职业成就也远低于“社会预期”。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这30多年来全国各省文理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更不要说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巨匠了。
  说到诺贝尔奖,不禁想起,几年前,世界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率一批西方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华讲学,当有人问到他们当中有没有“高考状元”时,杨振宁先生笑道:“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 杨先生的话不乏幽默的成分,但充分揭示了一个真理:“高分”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能”。近年来深受社会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正是中国式应试教育的世纪悲哀,如果不及时改弦易张,将继续毁掉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最终将葬送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这不是朱清时危言耸听,而是一代有识之士的共同忧虑。其实早在朱校长之前钱学森就向温家宝提出了着名的世纪之问。钱老感慨地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指的一定不是被我们年年热捧的高考状元!从钱学森之问到朱清时之忧,从高考状元的沉浮到高等教育的兴衰,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弊端,也看到振兴教育的出路与希望。兴利除弊,让我们从重塑高考状元,善待高考状元开始吧。
  捧杀高考状元的不可承受之重
  热捧状元,在国内是有历史渊源的。那就是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有科举,自然就有状元。古时候考中状元,一朝成名天下知,将被皇帝特赐插花游街。状元们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脚跨金鞍红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气派非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历史上的状元情绪到今天不仅没有消失,甚至有勃发的趋势。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虽然名字相同,实质上却有非常大的区别。科举时的状元,全国只有一个。现在的状元,却是遍地开花。不仅每个省分别有文科和理科状元,市县一级也都会评出当地的文理科状元。换言之,现在的高考状元正是借用古代科举状元的概念在宣传造势,将其抬到一个非常崇拜的地位上来了。
  这无疑会妨碍创新教育。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教育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现在的问题是,整个应试教育的根基并没有被动摇过。而应试,就是为了考试。所以,社会对于状元的过热追捧,只会强化“唯分数论”的错误教育理念,陷入高考升学率的恶性竞争之中,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同时,追捧现在的高考状元,还将给社会带来急功近利的表现。对此,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曾经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有个叫张非的中学生,他利用考试来谋取利益,非常典型。考上北大,不好好学,回去又考清华。考上清华又回去,再考清华。每考上,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都会奖励他不少钱。不断地考,不断地得状元,不断地钱就来了。
  当然,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社会的急功近利化更严重的还在于学校和社会。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只要培养出一个状元,不仅倍有面子,更重要的是能吸引相对优秀的生源;对高校来讲,能录取多少状元往往被大做文章。比如广东某大学就一再加大对高分考生奖励力度,各省高考总分状元报考不仅可获12万元奖学金,同时免去四年学费。
  而在社会现实中,各种找高考状元代言的营养品广告、打着状元旗号招摇过市的辅导书等过度消费高考状元的商业喧嚣更是让人不厌其烦。但是不管怎么说,政府和民众已经达成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社会共识,真希望今年这样的急功近利能够少些、再少些。
  国外何以没有高考状元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过去,各种高考状元之类又要粉墨登场。一位从海外归来的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从来没有“高考状元情结”。为什么没有?主要是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学生仅仅“分数高”,还不能证明就是优秀学生、精英人才,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力、公益情怀、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建树。
  正因为这样,美国的高考录取除了参照SAT考试,面试、自荐信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面试就是主考官挖掘你的潜能和潜在优势,面试官很“毒辣”,能将你的潜意识中隐藏的人性化优劣等因素,统统都挖掘出来,看你到底是不是一个品格和意志力都很优秀的人才。如果他们认为你在某方面非常优秀,就是SAT考试成绩不够高,还认定你是优秀人才。自荐信,展示的是你的“人无我有”的优点,也就是能将这个优点展示到让人 “无限敬仰”的程度,你就成功了,当然,展示不是说谎、编造,而是实话实说。
  比如一个孩子说他非常坚强,在家庭遭受一系列变故、亲人去世后,家庭收入降低了,他就挑起了生活重担,打工赚钱,打了几份工,还坚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没有因为家庭原因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发展轨迹等。这种“实话实说”就能得到成功。这种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完全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国学生很乐于参加慈善活动以及公益活动,打工赚钱是家常便饭。
  德国人才学研究学家威尔尼茨教授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障碍,甚至是致命的障碍。芬兰赫尔辛基瑞苏中小学的校长也说:“如果一个孩子的分数比别人低了一些,但却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人格特质,或更好的同侪合作能力,或更佳的人缘等,老师就会很希望这位学生能得到实质的奖励。所以,我们绝不会只以学期分数或科目成绩为单一标准,去评断谁比较应该被鼓舞。而是希望把这些为数不多,但能让孩子们很开心的奖金,给予真正合适与需要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开放观念,谁还将“分数至上”当做唯一的优秀标准呢?
  国内的教育尽管说要加强多元评价,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意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可分数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标准。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是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没有人欣赏你、赏识你。偏才怪才屡屡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自然就会让“高考状元”成为金字塔塔尖。
  还有“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当总统和当掏粪工,分工不同,都能得到社会尊重和丰厚的体面的收入,以及社会劳动保障,比如芬兰教育从来不将高分学生看成优秀学生,他们所谓的好学生就是,谁能将个人特长发挥到极致。所以,芬兰人认为,国会议员不会比厨娘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所以,人们就将更多精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技工、司机等行业,同样有优秀人才加盟。普通劳动者的观点得到积极落实,谁还愿意当“高分考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
  我们的行业分歧仍然很严重,考上了名校,所获得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就能“高人一等”,正是有了这种所谓的优越感的刺激,更多学子才将冲刺名校、高考状元,当做一种人生目标,也就很正常了。
发表于 2013-7-6 13: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的就是你  
发表于 2013-7-6 13: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嘿嘿,回个贴表明我来过。  
发表于 2013-7-6 16: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了!  
发表于 2013-7-6 16: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勤奋真能造就财富吗?  
发表于 2013-7-9 01: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啊!偶一定会追随你左右,偶坚定此贴必然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发表于 2013-7-11 14: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也~  
发表于 2013-7-13 22: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发表于 2013-7-16 13: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那么过来的  
发表于 2013-7-19 02: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看中
发表于 2013-7-25 11: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那么过来的  
发表于 2013-7-26 08: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啥时才能熬出头啊.  
发表于 2013-7-26 11: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啊  
发表于 2013-7-28 17: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加分  
发表于 2013-7-30 16: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谁都不容易啊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