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70后倒霉的80后 潇洒的90后 我父母那一代人中常有人慨叹自己的职业生涯被时代拖累了。尽管我爸爸的大学同班同学中也有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但那属于个别现象,大部分人还是屈于当时的社会压力,在生存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 谁又不是时代的产物呢?比如70后们。最近在与一个跟我同龄的70后聊天时,又提起了这个话题:好像什么好处都被70后占了——生下来没多久就改革 开放了,大学生那时被认为是天之骄子,毕业找工作赶上外企涌入中国,而社会人才又出现体制性断层,70后凭借外语和可塑性优势成为第一批外企白领,拿着数 倍于体制内职员的薪水,成为让人艳羡的“白领”族群;然后又顺理成章在“炒房”时代到来前成为商品房业主。来上海打拼的外地籍70后们还赶上了上海户籍政 策最宽松的几年好时光。2001年左右,只要是35岁以下的本科毕业生找到稳定工作的,落户上海基本不成问题。这个政策在2004年以后收紧,与80后基 本无关。 有位制造业的人力总监开玩笑地总结:该死的70后,倒霉的80后,潇洒的90后。占尽天时的70后如今把持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要职,让人绝望地羡慕嫉 妒恨,真“该死”;80后毕业时赶上大批海归回国,大学扩招引起毕业生供大于求,到结婚年龄时又碰上高企的房价,很倒霉;据说90后的“潇洒”是因为有 “老”可啃。以上海张江高科(600895)园里招来的技术工人为例,他们中相当大的一批人来到上海只是“看看”,一旦情况不如想象,买张车票就回家了,就当是“上海几日 游”。换句话说,工作,还是不工作,打工,还是自己做,90后的选择和思路都比70后和80后丰富得多。 赶上的时代不同,人生轨迹也就两样。我认识的一位两年前大学毕业进入银行工作的80后,含税年薪20多万,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即使这样,他还是觉得落户上海不可指望,房价过于高昂,生活成本代价过高,今年他申请调回同一银行的内地支行,也是他的户口所在地,加入了逃离北上广的人潮。作为典型的 “该死的70后”中的一员,我在想,如果我晚生10年,大概也早因为户口或房子问题逃离了上海。为了理想和抱负而与基本的生活条件抗争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我很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这种抗压能力。 与时代的标签相对应的是对能力的认同程度的不同。我的70后友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他们现今的地位90%是因为智慧与努力相结合的结果。但在80后或90后的眼里,也许90%是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候。 我觉得细究这个比例毫无意义,不如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时代背景,改变你所能够改变的思想和行为。认清形势,制定对自己最有利的发展方针和具体策略。这句话看上去很像党报上的社评,但却是我的肺腑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