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8 暑假只剩不到一周的尾巴,家长们忙着给自家孩子“收骨头”,老师们忙着为新学期做准备。
不少新一届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在暑假的家访中发现,80后家长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占总的新生家长的三至五成。
这些80后家长,由于成长环境等各方面原因,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70后、60后家长有哪些不同的教育理念?他们又有哪些新的焦虑和纠结?我们通过一年级老师的家访,一探究竟。
家有二胎,如何处理“大宝”和“小宝”的关系
天长小学的丁琳老师,9月份带一年级。暑假里家访一圈后,她发现,班里36个同学,80后的年轻家长占了一半左右,而这其中,近半家庭有二胎。
有二胎的家庭,基本上是大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小的有些在读幼儿园,有些还是抱在手上的小宝宝。
“很明显感觉家长在教育上的负担比较重。一方面,为大孩子入学焦虑,另一方面,小的孩子需要照顾,精力分配不过来。”丁老师注意到,去家访有二胎的家庭,家长通常也会向老师介绍小的孩子,而这个时候,大的那个孩子会特别活跃。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老师过去家访,他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你会感觉他们想要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很多爸妈会跟我说,孩子今天怎么那么反常?”这些孩子,有些还会主动抱抱老师,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在3-6岁左右,小的喜欢模仿大的,喜欢和大的玩,但大的却不太愿意和小的玩。小的孩子刚生出来,需要各种照顾,得到的关注肯定会多。但对大孩子来说,家里突然多了一个人,对他的关注突然少了,会对小的有敌意。”在聊天中,丁老师发现,很多家长意识到大孩子的这种变化,也会注意培养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好的沟通方式,在两个孩子起争执的时候,基本上秉承“大的谦让小的”这个观念。比如会说,你是哥哥,要让让弟弟。
但这种教育,只停留在一种口号上,家长对孩子实际上的可指导性可操作性的东西非常少。家长慢慢发现,这些“让让弟弟”的语言很苍白。事实上,很多80后家长自己也是独生子女,他们要养育的却是兄弟姐妹,这对没有兄弟姐妹交往经验的这一代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尤其碰到大的孩子要入学,家长会更焦虑。”丁老师说,家长问得最多的,是小学生活如何适应、成绩能不能跟上、学习习惯要怎么养成、家长如何督促等。丁老师说,除了这些明显看得到的东西,其实一些隐性的东西,比如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情感的平衡,更为重要。
“新入学的孩子,很渴望被关注,受到鼓励。让孩子处在一个比较稳定、愉快的状态,才能让孩子发挥最好的水平。这时候家长就要注意平衡。另外,以前的家庭,有好几个小孩是很正常的,大的很自然就会照顾小的。家长要让孩子觉得弟弟妹妹是他的一部分,平时就要让他们有正常的交流,并承担一部分的责任,比如玩玩游戏、讲讲小故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本身就是教育很好的延伸,而且是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丁老师建议。
还没上学,孩子为何就说不喜欢老师
“80后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的学历普遍比较高,面对教育的新事物、新观念,他们会很积极主动接受。”在暑期家访中,崇文实验学校的吴钰君老师很有感触。
时代小学的徐雅娣老师也发现,家访中,很多家长看了不少教育类书籍,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拯救男孩》、《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等。“教育方面的理论,可以聊上很久。”
但同时,老师们也发现,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的大方向是对的,理念也知道,但对具体内涵的深入就不够了解,遇到具体的事情,会比较急躁,具体问题如何处理,有时候会茫然无措,有时候会忽略方式方法。但教育,往往是要落到最细微处。
吴钰君老师就碰到过这样一个女孩,见了面,孩子一脸不高兴,说不要上学、不喜欢老师。细问之下,发现原来是家长对孩子新入学特别重视,经常提醒“读小学了,你要学很多,还要考试”、“要是不乖,老师会批评你”。“家长希望孩子重视在小学的学习,但传达给孩子的却不是积极、正面的形象。”
天长小学的丁琳老师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家长说,我对孩子的要求一点都不高,我只有两个要求。大致上就是,你能力之外的不要求你做,能力之内的,你就要做到最好。”
但丁老师发现,这位家长说的两个要求,实际上都是孩子做不到的两点,是针对他的弱点提出来的。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家长比较急躁,跟现在整体的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压力大也有关系。”丁老师发现,有些年轻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推测小孩的能力,比如有些家长会拿自己成功的一面对比孩子不成功的一面,“就有家长说,我小时候动作很快的,哪像他慢吞吞。家长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觉得我行的,他也行。实际上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很大,成长环境也不同。孩子的成长是螺旋上升的,不像百米赛跑笔直往前冲,有进有退很正常。”
越来越多家长,计划让孩子日后出国
三位老师都在家访中发现,80后的家长,现在说得最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快乐”,他们更关注孩子对学习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快乐,对孩子成绩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了。
“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上小学学习压力会很大,同学之间的竞争会激烈。他们希望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成为孩子的朋友。很多家长明确表示,孩子的快乐是第一位的。”时代小学的徐雅娣老师表示。
“有妈妈说,我的女儿不是为了学习出生的,希望她有个快乐的童年。也有爸爸明确表示,他希望孩子的学习压力不要太大,底线是不要留级就可以。不像以前的家长那么看重成绩了,只要对学科有兴趣,成绩在中等,都无所谓。不会那么看重那一分两分了。”崇文实验学校的吴钰君老师很有感触。
“以前家访,很多家长会说,老师,你一定要严格要求小孩,一定要严格。但现在经常说的是,希望孩子有快乐的生活。”天长小学的丁琳老师说。
对孩子成绩的要求退居“快乐”之后,和很多家长对孩子有另一种教育规划不无关系。
吴钰君老师就发现,表示孩子以后有出国计划的家长,近几年越来越多。避开中考、高考的压力,让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快乐童年”,有了底气。
但更多的家长,纠结在“快乐”与现在所谓的“成功”、“优秀”之间。
“你会觉得这些家长更矛盾。给孩子的压力,很多时候是无形的。家长自己的成功体验和失败体验,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会让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不快乐,一方面担心孩子不够优秀,找不到一个平衡点。”丁琳老师分析。
80后家长,遇事喜欢和老师商量
很多80后家长是独生子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发现很多人缺少教育伙伴。
“比如有家长喜欢和孩子幼儿园同学的家长沟通。如果他们是这样的,我的孩子也是这样,放心了,说明我的孩子不是怪胎。但如果他们是这样的,我的小孩不是这样的,那就马上急了,怎么办呢?”家访中,丁琳老师发现,缺少教育伙伴,没有商量对象,对年轻的80后父母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家长遇到问题,往往会迷失。
因为没有商量的对象,在孩子的教育上,怕严了太累,松了,又成不了才,把握不了尺度。
“他们老问我,我这样管行不行,会不会对他太严格啊?但我从来不提倡孩子横向比较。好比一个碗一个盆,没有可比性。别人的情况,听过就算,千万不要引发你焦虑的情绪。如果发现自己有焦虑情绪,就一定要和老师及时沟通。父母老师,可以说是最了解孩子的几个人,家长和老师是最好的教育伙伴。”丁老师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