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5019|回复: 8

农村孩子上大学有出路吗

发表于 2011-3-11 18: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步伐如同山洪爆发一般来势汹汹,自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国民的基础教育素质越来越差,小学生不再有升学压力,老师也乐得自由逍遥。上了初中的孩子甚至还有不会标拼音的,分不清声母和韵母。作为中国的孩子,真是贻笑大方!!
初中读完了,高中、职高、中专、五年制大专铺天盖地而来,不管成绩好差,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了。而后接踵而来的是对口升学、专升本、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上大学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怪不得人家说“大学生比地上的蚂蚁还多”,但是大学生的素质真的有预期的那么高吗?国民素质真的提高了吗?
有太多的农村父母为了使自己的下一代走出农村,勒紧裤腰带拼命地干活,攒钱供孩子上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呢?
在城市,大学毕业后,自己或者家人托关系找个工作,又有现成的房子,娶个媳妇开始美美地过起小日子了。
而农村孩子呢?上了那么多年书,如果再回到农村,那得有多少唾沫星子在那等着啊!不回农村呢?城里的房子比神州六号飞的还要高,农村的家底猴年马月能买到啊?!但是没有房子谁家姑娘愿意下嫁呢!
当今的中国政策过分偏向城市,就像有人说的:“城市是祖国母亲亲生的,农村是领养的”,购买经济适用房也好,找工作也好,都限制户口,农村的孩子好不容易出来了,城市却那么排斥他们。可怜的农村娃!!
别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如果你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你愿意回到农村创业吗?你能忍受那么多的唾沫星子吗?你在城市过得还好吗?买到房子了吗?能找到事业单位的工作吗?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1-3-11 20:22:01
农村穷啊,为啥穷啊,钱都哪去了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1-3-13 14:46:36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位政协委员说的。当然这话引起的反响很大,引起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其实这位委员说得是实情,农村大学生出了农村谁也不想再回去,先辈的艰辛看在他们眼里,记在他们心底。上大学成了他们走出农门的一条捷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的观点,在网上引来一片哗然,众多网友呈现一边倒,不赞成王平的观点。
  “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之说,语出惊人,思维偏颇,招致网友拍砖当在情理之中。但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是应当感谢王平委员的快语直言,因为她的“悲剧论”毕竟击中了某些现实软肋。
  仔细分析支撑“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依据,其理由无非有三:一是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导致农村建设后继乏人;二是花巨资供养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得不偿失;三是读中专念高中照样可以在农村有所作为。网友对此质疑的焦点也多集中在“有失教育公平”和“导致阶层固化”两个方面。不过,由此生发出的三重诘问却是不容回避的。
  一问“干农业算不算工作”。应该说“工作”一词司空见惯,妇孺皆知。但若较起真来给“工作”下个定义,答案说不定还真的会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百度上的相关解释是“生产劳动”,“工作是每个社会上的人实现各自社会分工的具体方式”。言下之意应当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由此推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似也应当纳入“工作”的范畴。但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高喊“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然而,有“工资”的劳作才叫“工作”,似乎是人们心照不宣的社会共识。务农就是“没工作”,自谋职业也难说“有工作”。农民即使进城务工也要在“工人”的前面冠以“农民”的身份,被称为“农民工”。这不是矫情,正是由于对“工作”概念的认知模糊,才使得轻视农业、贱视农民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农二代”大学生才不愿回到家乡。
  二问“上大学到底为了啥”。尽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人所共知,但“上大学到底为了啥”的问题并没有随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迎刃而解。上大学作为“鲤鱼跃‘农’门”跳板和找工作“敲门砖”的功能误读仍很普遍。其实,从读小学到念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知识,开发潜能,亦即“传道授业解惑”,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文凭变为水平时,读书才会与就业真正联系起来。因此,只有把“上大学”拉回到“提高全民族劳动素质”的认知轨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读书无用”的观念。把农村娃不回农村归咎于“上大学”,是对教育功能的误读,是因噎废食的本末倒置。
  三问“农村缘何缺乏吸引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应该说,城里人不想到农村,农村娃也不愿回家乡,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干农业低回报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无权责备农村娃,更无权剥夺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和自由择业的权利。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能成为农村娃子承父业的世袭职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块亟待开发的宝地,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村建设的吸引力,不断提升从事农业的“含金量”,为青年人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质疑“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搅起的是对教育理念、择业观念、阶层固化的热议。而在“拍砖”之余多些冷静思考,也许会对消弭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大有裨益。

那么农村娃上大学未来到底会是怎样呢?我们先来看现在农村教育的客观实情。现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镇集中。农村的教育硬件及师资水平都不是太高,所以说农村娃考上一所好大学并不容易。其次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讲,对教育的投入对家庭收入而言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有家庭因此而返贫。再次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客观的事实,好多农村娃辛苦念出来,找工作难,就是找到了工资还不如一家普通农民工,投入与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最后就是在城市落脚了,融入城市也是个问题,房价居高不下,有一个自己的窝也是难上加难。家庭指望不上,靠自己需要多少年是个未知数。
综合上述现状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要不要上大学。现在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要上一所好的大学要付出十分的努力,同时家庭付出也极高,现在大学生一年的费用达到10000至15000元每年,对普通家庭是个很大的负担。大学毕业生现在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回报。所以持上大学无用论在现代农村年青人中占很大的比例。有些家庭也持有相同观点。但我认为大学还是要上,毕竟接受较高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将来我们从事哪种职业,思维方式、处事模式与普通农民工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教育投资短期看是亏了,但从长远眼光来看,投资教育是潜力股。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学毕业后的发展问题。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回乡镇就业很少,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想自己的下一辈走自己的老路,现在在城市虽然是蜗居、是艰苦,但比起农村生活毕竟要好多了。这种差异是由现社会客观机制造成的,不是我们凡人能左右的,要靠政府下大决心改革,改变现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缩小现在城乡差距,让大学生有欲望到广阔的农村空间发展。
农村娃上大学——未来何去从,决策权在每个农村娃的手中,把握每一个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知道,现代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则是努力减少由出身造成的对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机会的制约。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日趋提高以及社会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界限越来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对于社会成员要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梦想而言,决定权是在他或她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取得的优势。并且,在越来越重视教育功能的今天,在越来越重视社会平等和阶层流动的当下,“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论调,着实让人脸红,若真成为现实,不仅是农村娃的梦魇,更是整个社会的梦魇。
“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似乎隐含着社会深层的对立和割裂情绪,是对农村娃承担“世袭”命运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论证,而这能为社会所接受吗?
“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见证阶层隔膜,是对农村娃向上流动梦想的无情否定!应谨防“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成为农村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的陷阱,应防止制度性缺陷导致的阶层复制扩大化———阶层的封闭循环和贫困的代际传递。“农村娃回不去家乡”是不是悲剧恐怕有待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农村娃走不出家乡,将是更大的悲剧.........

发表于 2011-3-14 12: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uest from 123.5.163.x 的帖子

见解深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发表于 2011-3-14 12: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uest from 123.5.195.x 的帖子

农村人很有钱吗
发表于 2011-3-14 13: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积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关键是要落实义务教育法,做做好补偿机制,现在社会上很多来自的农村大学生,为我们的各行各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发表于 2011-3-14 13: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幸福一生 的帖子

你是不是在线啊?怎么是十几分钟前回复的啊?写的不好,请指教
发表于 2011-3-14 16: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农村娃走不出家乡,将是更大的悲剧.........


发表于 2011-3-14 18: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学对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乌托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