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小新闻引起诸多德国媒体关注。德国一青年为了找回钓鱼时掉进池塘的手机,便安装了两台水泵想把池塘的水抽干。由于他把抽出来的水排入了附近钓鱼俱乐部的厕所,厕所的下水道系统很快承受不住损坏了,造成了约4000欧元损失。
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想找回手机,除了手机里保存了很多图片、视频和联系方式,更深层原因或在于“玩手机”已经成为德国年轻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直以来,德国人以爱阅读著称。在火车、地铁、等候大厅等公共场所,都能看到拿着书静静阅读的德国人。因此,很多德国书都有平装版,封面采用软壳,开本比较窄,便于随身携带,于是又叫“口袋书”。然而,阅读的传统正逐渐在德国年轻人中间遗失——“口袋书”被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替代,地铁上越来越多的是盯着手机屏幕的拇指族。
对于传统的德国人来说,手机并不是特别受欢迎的东西。它的存在意味着失去个人时间和空间,随时可能被别人打扰。因此很多德国人在度假时会24小时关机或者完全不带手机,摆脱手机无时无处的“包围”。很多德国中年人使用的手机型号老旧,对他们来说能打电话、发短信就可以了。
但年轻人的情况则不同,手机与他们如影随形,随之产生的“手机控”问题日益严重。德国工商业协会的培训专家埃斯特尔·哈特维希博士因此特别警告年轻人,“放下手里的手机”。每年8月是德国双轨制培训开始的月份。参加培训是很多年轻人步入“严肃”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开端。哈特维希认为,使用手机做到“适度”,跟形象整洁、不迟到、不早退一样,是职场行为规范的一部分,决定着上司与同事对年轻人的印象。
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着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互联网一样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在什么场合、如何使用手机,也有需要注意的规则或者约定俗成的惯例。例如在一些企业,工作期间会完全禁止使用手机,或要求适度使用手机。在德国,年轻人进入一家企业,得先细心观察其他同事怎么使用手机,并接受这样的行为规范。
科技在改善和便捷人类生活的同时,也给传统生活方式带来更多选择与挑战。往长远看,也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与手机,人与新技术,究竟如何做到“和谐共处”,或许当成为这个时代的大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