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美国围绕乌克兰危机的明争暗斗持续发酵。近日俄罗斯车队进入乌克兰东部地区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3日,俄罗斯救援车队准备返回俄方境内,这些救援车前一天强行进入乌克兰,对乌东部民众进行救援。首批俄罗斯人道主义救援车队22日在未经乌克兰当局批准的情况下进入乌东部地区。乌克兰当局和多个西方国家对此予以强烈谴责,认为俄罗斯此举侵犯乌克兰主权,要求俄罗斯车队立即撤出。 而俄罗斯总统普京22日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时表示,继续拖延俄罗斯人道主义救援车队进入乌克兰东南部是不可忍受的。普京表示,考虑到乌方一直拖延俄罗斯人道主义救援车队进入乌克兰,以及乌克兰东南部正在日益加深的人道主义危机,俄罗斯做出了让救援车队进入乌克兰境内的决定。俄罗斯外交部23日发表声明说,俄人道主义援助车队已完成向乌东南部地区运送物资的任务。 有分析称,俄救援车队入境让乌克兰当局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俄车队在乌克兰境内遭到直接或间接的袭击,可能会引发俄方采取强硬措施;而如果暂停在东部地区的军事行动,以保证车队安全,又会给东部民间武装喘息之机。 近日,安理会举行闭门会议,讨论俄罗斯车队进入乌克兰一事,但各方未能达成一致。 英国驻联合国大使莱尔说,在会议上,没有国家为俄罗斯辩护,许多安理会成员认为,俄罗斯在采取“一种非法和单边的行动”。但丘尔金反驳说,俄罗斯在会上获得中国和拉美国家的支持。俄为何称俄车队进入乌获中国支持? 从乌克兰东部的局势来看,东部各地战斗虽打响多日,但亲俄武装劣势不断显现。亲俄武装人员普遍装备差、训练少、火力弱、功则后劲不足,守则难以持久。防御作战时,亲俄民兵倾向于坚守行政大楼、警察局、电视台等标志性建筑物,这类目标虽坚固,但过于暴露,往往成为乌军重点攻击对象。即使采取攻势,也难抵挡乌军炮火和装甲车辆的轰击、冲撞。换言之,若无强有力外援,“东南军”的失败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从俄罗斯的动作上来看,俄罗斯对卢甘斯克等激战地区的物资救援,可以缓解人道主义危机,但俄罗斯的用意显然不在于此,即便乌军占据所有东部城镇,也不意味着乌克兰政府就获胜了。因为,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其经济命脉主要掌握在东部重工业区,此次发生动乱的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包揽了乌克兰一般以上的工业出口值,贡献了至少40%以上的GDP。因此,对于乌克兰政府而言,必定要施展浑身解数,全力死保。 而俄罗斯而将乌克兰视为其西部地区与北约国家的战略屏障和“缓冲区”。尤其是在北约不断东部的背景下,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挤压所剩无几。当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证明了,乌克兰成为西方的囊中之物只是时间问题。这种现实威胁不能不引起俄罗斯的警惕。当危险再次来袭时,俄罗斯毫不犹豫地对克里米亚采取了“技术手段”将其纳入其国家版图,借以向西方示威,向世人宣布俄罗斯的利益不容侵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先发制人,令西方措手不及,但俄罗斯本想见好就收,两败俱伤并非大国间博弈的意愿。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却对俄罗斯接连发起严厉制裁。而乌克兰政府也变本加厉,出人意料地对俄罗斯采取强硬姿态。波罗申科下令政府军动用飞机、坦克、导弹等重武器,对反政府武装痛下杀手;日前还宣称要切断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管道。乌克兰政府与欧美坑壑一气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外交上显得异常孤立。 而此时的俄罗斯在乌克兰东南部地区的行动似乎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俄罗斯不会容忍乌克兰倒向西方,在乌克兰东、南部3个州,应作为乌克兰联邦的一部分,成立亲俄政治体,但并不是完全倒向俄罗斯。而是在政治上倒向西方,经济上与东西方同时保持密切联系,军事上则保持中立。普京不顾西方的质疑和乌克兰政府的阻拦执意向乌东部提供食品、衣物等援助,理由显而易见:为保护俄裔居民不受迫害,对他们进行人道主义救援。 尽管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在普京任内难以根本调和,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乌克兰政府都非常明白—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的承受力显然比乌克兰强得多,加上战场就在乌经济最发达,军工底子最雄厚的东部地区,冲突一旦延长首先挺不住的一定不是俄罗斯。俄罗斯只要不断向亲俄武装提供援助,就足以搅得乌克兰政府和西方国家坐卧不宁。所以,最终双方会选择妥协,坐到谈判桌前,而在这期间双方都会尽量争取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 从政治上来看,乌克兰危机是西方和俄罗斯的持续是新冷战的开始。事实上,双方都不希望将此延续,而让新兴崛起的中国得利。但在俄美势双方均力敌的情况下,两者又都希望拉拢中国。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期间一直鼓吹与中国的关系,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俄认为中国将直接提供帮助,而是制造俄中关系更紧密的表象,使其成为俄罗斯同美欧博弈的“挡箭牌”与谈判“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