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幕后③)汉魏洛阳故城宫城二道门:原址保护,模拟展示
洛阳网11月7日讯 前两篇我们介绍了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内两处最重要、最高大的建筑遗址——明堂和天堂的保护展示工程。今天,我们把视线转到洛阳另一处重要的都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现场。
从2006年起,我市先后实施了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遗址、东北城墙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今天,我们带您去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魏宫城二道门保护展示工程现场看看。
巍峨宫城门,湮没黄土中
要说北魏洛阳宫城二道门,那得先说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我国著名的都城遗址,位于市区以东约15公里处的洛河北岸,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都城史600多年,是我国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40多位帝王的王都,它上承灿烂辉煌的秦汉文明,下启恢宏昌盛的唐宋盛世。在国内众多的都城遗址中,它定都时间最长,区域面积最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都城遗址。
据史料记载,汉魏时期的洛阳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北魏孝文帝在此诏令开凿龙门石窟,公元69年东汉明帝在此敕命修建白马寺,张衡在这里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蔡伦在这里发明造纸术,“洛阳纸贵”、“才高八斗”等成语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汉魏洛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考古发掘探明,北魏宫城有三道门,它的正门——阊阖门在最南面,是一座象征帝王威仪的礼仪性建筑,是举行帝王登基、接见四方朝贡者等重大活动的地方,极少用于通行。
二道门在阊阖门的北边约百米处,是进入宫中的第二道宫门。从2008年3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勘察发掘,在东西距离60米,南北距离40米的范围内发掘了包括门址台基和附属建筑在内的大量遗迹。考古发掘发现,二号宫门基址是一处北魏时期使用的三门道殿堂式门址,它在北魏宫城建筑布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北魏时期宫城建筑轴线上的一处重要建筑。
模拟展示宫门遗址
隋唐洛阳城的明堂保护展示方案是在遗址原址上修建大型的保护棚,天堂的方案是建设一个高约80米的外观仿唐建筑;汉魏洛阳故城的年代比隋唐更久远,它也是土遗址,那么这些年代更久远的土遗址如何保护?如何才能让市民和读者参观这些遗址时能够感受到汉魏洛阳故城昔日的辉煌?
正在作业的机器和忙忙碌碌的建筑工人构成了一幅紧张的施工场面,这是昨日上午我们走进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二道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现场时的第一印象。
汉魏洛阳故城管理所陈建军介绍,保护展示的前提是必须保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就要求保护展示工程的施工必须具备可逆性。结合这些要求,“原址覆土保护、地表模拟展示”的方案被确定下来。
具体来说,首先在遗址原址上铺一层0.05米厚的细沙隔离层,遗址壁面以砌筑护壁墙保护,空隙以细沙填充;其次,根据基本恢复原始地貌的需要,在隔离层上回填1米~1.4米的粘土垫层,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遗址的安全;再次,在原址之上以三七灰土夯筑的方式复原城门形制,模拟展示城门台基、门道隔间墙及用于登临城门楼的楼梯间,城门台基以仿北魏青砖包砌;最后,在隔离层之上原址展示2座城门墩台、隔墙,以及东、西楼梯间夯筑门址墩台等夯土台基,高度有0.8米~0.9米。
为了保护夯土遗址台壁的四周壁面,给游客和观众比较直观的城墙印象,在整个门址细沙隔离层上沿夯土遗址台基砌0.55米高的砖墙予以保护展示。
我们注意到,夯筑的隔间墙、楼梯间已高出周边农田近2米。在这座殿堂式门楼前廊和后廊的廊柱原址上,分别仿制了4 个1.1米见方的柱础石,在隔间墙、楼梯间的夯土墩台上,还将用0.5米见方的红松方木在原址模拟展示城门立柱。
陈建军说,根据保护方案,门址四周为鹅卵石地面的参观道路,中门道、漫道以下以方砖铺地至鹅卵石道路,城门基座四周全部是三叶草绿地。
“二道门”: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工程之一
站在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二道门遗址保护展示现场向南望去,百米开外就是两年前已经完工的宫城正门——阊阖门保护展示工程。透过这些巨大的城门墩台和阙台台基,人们可以想象到它曾经的辉煌。
汉魏洛阳故城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孙宏飞告诉我们,二道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计今年年底完工,铜驼大街保护展示工程施工招标在即。随着工程的推进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全面建设,届时,管理部门将推出介绍汉魏洛阳故城宫城二道门文史资料、考古发掘的展板,推出三维动画演示等。
“工程没有复原宫城城门楼,而是模拟展示夯土台基,后人虽看不到富丽堂皇的复原宫城,却能领略汉魏洛阳城遗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您可在无限的想象中怀古咏叹,想象这座千年王城的辉煌。” 孙宏飞说。(记者 陈小伟 见习记者 龚娅丽 通讯员 陶军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