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1903|回复: 0

(古都探遗)召伯听政处——一处勤政爱民的丰碑

发表于 2011-5-6 09: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 在宜阳县城西北3公里郑卢公路北侧有一个甘棠村,村子不大,但在宜阳所有村名中,恐怕没有比它的历史更久远的了。在该村村委会前有一通高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召伯听政处”5个大字。据记载,它是由时任宜阳知县郭朝鼎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纪念勤政爱民的西周政治家召伯而立),“召伯听政处”5个大字是由时任河南府尹张汉题写的。
  “召伯听政处”现已只剩下一尊石碑,精美的碑帽被摘取下来收藏在甘棠村委会。“据史料记载,这里从周代开始就建有驿站,唐代建有甘棠馆。”宜阳县绍伯文化研究会会长张长升说,这里还曾建有六角亭护碑,但在20世纪被毁。召伯听政处于1986年被列入首批宜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甘棠本是一种树,又名杜梨、棠梨。早春三月,白色的小花开满校头,金秋八月,棕色的果实累累串串,望之悦目,食之舒心。老辈人相传:早年间,村北黄土岗上下,甘棠树蔚然成林,春华秋实,人见火爱,“棠荫秋清”旧时曾被列入宜阳八景,颇令甘棠村民为之骄傲。村以树名是为名一是由于甘棠林历代不衰,另外是为了纪念一个历史名人——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召伯。
  召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因为他的封地在岐山西南,当地古称召地,故其称为召公,百姓尊称召伯。相传召伯受命营造洛邑,协助周公镇守东都洛阳期间,经常步行乡间体察民情,处理民间诉讼,调节民间纠纷,深受黎民百姓爱戴。
  据张长升介绍,该村之所以以树命名,源于召伯听政的传说。
  传说,一日召伯来到,在一棵甘棠树下刚刚坐定,只见不远处有一女子呼天喊地在前面奔跑,几个男子手持绳索和棍棒后面追赶,于是召伯令侍从把当事人传来询问。原来是有一为富不仁的富户,他的儿子是酒色之徒,见谁家女子年轻貌美,便令家奴抢来作妾。召伯听后非常生气。他捡来一段干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大圆圈,把几个恶奴囚禁在里面,并传来富家子弟杖击四十,令其改恶从善。
  召伯处理完这个事后,感到民间婚姻嫁娶没有个规矩不行。于是,他请来附近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经过反复琢磨,定出了男女婚姻必须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证、请期、迎亲等“六礼”,并公布施行,以后民间婚俗中所形成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从此开始。
  召伯还处理过几起民间诉讼,天已晌午,不少人家见召伯处事公平,纷纷相请。他坐在甘棠树下,取出自带的干粮,侍从又打来泉水,边吃边喝。当他起身准备到其他地方巡视时,又向当地百姓交代:“这棵树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一定要把它保护好。”人人点头应诺。
  召伯以德整治天下,应天时、顺民心,没多久,这一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召伯与周公“分陕而治”后,这里的人们还一直思念着召伯的恩德,把这里称作“召伯听政处”。尤其是那棵甘棠树,人们不采树上的棠梨,不砍树上的枝丫,每遇天旱,还争先恐后地为它浇水灌溉。为教育子孙后代认真保护这棵树,百姓口头创作了《甘棠三章》,并且被编入了《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给这首诗做了释义:“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执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不愿伤其也。”
  “甘棠树附近的这个村子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但是召伯听证的感人故事却并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流中,反而被村子中的居民历代传唱,并以甘棠为村名来追忆他。”张长升说,召伯之所以能“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召伯听政处就是一处勤政爱民的丰碑。(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申利超 特约记者 宋会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