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馨 于 2010-11-14 23:06 编辑
唱给母亲的歌
——牛林萍散文集《雨荷吟丝》序 焦景周 我当过多年的文学刊物主编,看过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来稿,深知在这个庞大的以业余写作为主的群体里隐藏着高人,孕育着“奇葩”,而网络时代的兴盛更得以使他们一展身手,作品拥有了广泛的受众从而也获得了社会的属性。他们或吟或赋或歌或哭,或以文笔见长或以情感取胜,的确不乏佳作,屡屡涌现新人,牛林萍便是其一。 林萍还拥有纸质平台。纯文学杂志上发表过她的散文、随笔,都市晚报上刊登过她的游记和杂谈,就其多数作品来看,还是在以河洛文苑为主要阵地的网络文学上。 这是一部正待付梓的散文集,内容较为繁杂。我把她大致分了三部分:一是怀念母亲,追忆往事;二是日月更替,万物有情;三乃领略山水,感悟人生。二十来万字,计收录一百多篇文章,长短不一,密度很大。我本来是准备跳跃式阅读的,却被作者笔下流淌出来的那种情、那个真、那份爱、还有那些彻思彻悟所吸引,把我带入了一个亲切熟悉却又新奇陌生的精神世界里。 古今中外,母亲都是文学讴歌的对象。母亲的形象是勤劳的,善良的,慈祥的,无私的,外貌再丑的母亲也是美丽的,母亲是崇高和伟大的代名词。林萍曾经对我说过,她写这些东西她出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已经逝去的母亲。于是我就在想象中勾勒着她母亲的形象,可这位母亲还是出乎于我的想象的。开篇的题目是《紫桐花开》,紫桐花象征作者泼洒毕生的思念。思念你“在世界的另一头”,而我也“在孤独的路上行走”,想和你说说话,“欲语泪先流”。大雪纷飞的日子,想起了你给我做的那双红棉鞋;天寒地冻的季节,翻出了你给我缝的那条老棉裤。一般来说,妈妈给女儿做棉鞋棉裤很平常,没有什么难的,可是这个妈妈就是有点难了,因为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主妇,她是新中国知识型、事业型的女性。”她是一个国家干部,“只会对工作狂热,不善于做家务尤其不会做针线”,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她还是挑了一夜的灯缝出了一条新棉裤。翌日早晨,女儿发现妈妈拿针的那只手已经变肿了。由于母亲不是针线活的熟练工,那对儿红棉鞋的工艺也不会做的太复杂,是用两片整块的红布缝成鞋面,上上鞋底就完工,母亲自嘲说“这是懒汉做的鞋。”可是女儿却认为这是天底下最美丽的一双鞋,也是最暖和的一双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唐诗名篇,其实作者孟郊的名气并不大,留下来的诗歌也不多,但唯其这一首让人永久地记住了。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对天下母亲的认同和共鸣。在缅怀母亲的文章中,有几篇写的非常出色,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学性,堪为上乘。《紫桐花》发表在《牡丹》杂志2008年7月号上,约有2000多字,采用的是拟喻手法,把中原大地上最普通最常见的泡桐之花写得漂亮极了,作者观察细腻,描摹入微,如嗅其味,似触其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洋洋洒洒的文字,层层入深的推进,落笔自自然然,犹如点睛还魂。“在我心里母亲就是一棵伟岸的泡桐,用她繁茂的枝叶荫庇着我的灵魂,又把浓烈的馨香和清丽的淡紫融进我的血肉,使我对桐花情有独钟”。“紫桐花——植根我心底的眷恋;母亲——我今生今世的仰望!”《血色腊梅》写在《紫桐花》两年之后,在表现方法上基本相似,我把她们称为姊妹篇,二者的区别在于:《紫桐花》重点写了花,以花喻人;而《血色腊梅》着重写了人,拟人为梅。这篇作品用简洁有力的笔触,叙说了一个秀丽女人艰难坎坷的一生,讲述了一个知识女性凄婉而又悲怆的故事。主人公面对厄境,坚强地站直了,顽强地挺过来,终于熬到了冬去春来,可是她还来不及品尝生活的甜蜜就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一家人阴阳两隔,造成了儿女永远的遗恨。“像一枝怒放在寒冬之中的血色腊梅,用款款暗香濡染那颗哀愁悲悯的慈爱之心——这就是她一生的写照!她就是上帝手中画出过生命最美丽的线条与画面的彩笔,是那个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善良、坚忍的品格的女人,我叫她:妈妈!”《梦聚》和《呼唤》这两篇短文我也非常欣赏,欣赏她的玲珑和精致。《梦聚》的作法较为新颖,既是魔幻的又是现实的。真实里不可能发生,虚无中却又真实,这就是艺术的法能。你看,母亲回来了,做好一桌饭,我俩开始吃,故事开始了。语言那么生动,细节那样真切,分明不是生活,却比生活还要生活,实在是美妙极了。何以得此一梦?还是心头而起,思之切情之切爱之切也!冥冥之中便有了神来之笔。当然,文章出在母亲节这一天,母亲节里忆母亲,这怕是女儿情感久聚的一次裂变和爆炸吧!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呼唤》这篇美文也就找到了成功依据。《呼唤》只有六、七百字,味道却是十分地浓烈。这和《梦聚》已隔八年,女儿仍在不停地呼唤,呼唤着妈妈的名字,诉说着真情和依恋。她说,没有你的日子,生活便成了一种摆设,时间宛如是一场骗局,世界仿佛是一种虚构,一切都成为一种遗憾!情真真意切切,这思念实在是太炽热了,这呼唤简直就是呐喊,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打击力,击打在读者心上,会让所有人想起自己的母亲,感恩我们的妈妈。 其实,《雨荷吟丝》里专写母亲的篇目也没有太多,但却分量极重,压了书卷。作者还有广泛涉猎,吟了众多对象,不少作品都写得好看出彩。“撷英四季”当为首推,状物达情可谓得心应手,颇见大家功力。作者首先具有非常敏锐的目光和非常细腻的观察事物能力,其次具备知识、文化储备之优势,我猜她一定读了不少大家名篇,古典诗词散文、中国近、当代文学受过不少浸染。否则,是写不出如此锦绣文章的。有两篇叙事性作品我的印象也比较深刻,一篇是《惠老师》,另一篇叫《五根黄瓜》。惠老师不是白面书生,也没有师道尊严,他不仅人长得有些怪,教的课也有些偏,特别是他的语言和行为规则都与正常人不一样,无论干什么都让人觉得怪怪的,有点孔乙己,又象阿Q,还有些豫西特色的那种落魄文人的迂腐像。他肚子里的东西怕是也有一大车,却日子过得很艰辛。后来调到市里了,再后来时代越变越快了,惠老师不知道啥时候也变了,变得一点也认不出他来了,整个一个新人惊人地出现在繁华都市里。故事不曲折,命运无大澜,却品着有味道,感慨在心中,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就这样刻划出来了,世事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来了。《五根黄瓜》不知是纪实还是小说,写了“我”的路遇和所见:一对进城卖黄瓜的老夫妻惜钱如命,卖完了黄瓜饿昏了自己,却把五根光鲜水灵的黄瓜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吃。这一幕令“我”震撼,我便“演”出了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又一幕:老汉躬腰老妇搭背,一辆三轮车上坡不前,吃力极了,我居然没有袖手旁观,居然走上前助推了他们一把。如搁过去,我是绝对不屑于这种事情的。后来老妇恩谢于我时,我竟不知所然地哭了。如果是中学生做作文,这题目应该叫《一件小事》的。然作者已不是当年的中学生,这件小事写得可真不小,她展现的是一种对苍生的悲悯,传达的是一种对人世的情怀,这是一篇震撼心灵之作,也是一篇净化心灵之作。作家是应该有悯世心肠的,否则,他(她)就不能成为社会的良心,道德的判官。 林萍的哥哥小林是在地方政府工作的,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小兄弟,可我从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个钟情文学的妹妹,在这本书里我真正认识了她。林萍真的不简单,她的情感可以连续多年释放,而且篇篇激情不减,把母亲这个对象写到了一种极致。还让我诧异的是,在其他领域和其他写作对象上,她同样驾轻就熟,一任所见所闻所思,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让笔下绽放出一朵朵花来。她嘴里有话可说,眼里有景可道,心中有情可抒。《山村记忆》是追忆亲情乡情的,《想起那小屋》是诉说夫妻之情的,《有一种情愫难以释怀》是讲述精神之恋的,《思念之风轻轻吹过》是内心独酌的,而《洛阳情思》、《昔观洛水今聆风》、《亲亲我的母亲河》、《时光走过六十年》等则是展现河洛文化和表现时代变迁的,都写得有声有色,好读耐看。这些作品里都有一种割舍不去的故乡情结和大地情结,其实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母亲情结,因为故乡和大地就是母亲,是我们共同的大母亲。由此,我们就可以找到牛林萍女士创作动力之源及其精神支撑所在了。
2010年7月15至20日于郑州
|